我念过的中文系,是我追逐文学写作梦的开始!
大学时受到几位老师的鼓励,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感到:读书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文学写作课老师酷爱穿名国风服装,很像是古代的名门闺秀,她写古体诗比较多;公文写作老师来高校之前一直是企业里的理科工程师,但他酷爱写诗,亲历过80年代校园诗歌黄金时代,日常会伴着啤酒写作,理想是退休后过上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般生活;比较文学老师很有魏晋名士风范,嫌夏天教室太热,直接脱了鞋在教室内信步游走,和我们随意聊天;美学老师有种特别的忧郁气质,下午来给我们上课,他首先会朗诵诗歌,记得有一次周五,他开始朗诵:星期五是黑色的!
不用学数理化之后,我感觉我拥有了非常充裕的时间遨游书海。
我看书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类书籍,哲学、历史、电影、音乐、绘画等其它门类书籍我也都会找来看。那时候同学们去图书馆找书,只要有我在,我都能轻易帮他们找到所需要的书籍,因为我几乎熟悉任何一本书的存放位置。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学类的书籍,去看其它门类的书籍,也是为了辅助我更加全面理解文学作品,而不同学科之间也自有相通之处。
回想起来,我很早就看过木心的书,读他的文字,感觉像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记得扉页上有一张黑白色调的人物肖像,他漫步在冰雪初融的雪地上,头戴礼帽,身穿笔挺的大衣,有种老绅士的优雅和克制,又让我不禁联想到唐人“风雪夜归人”的辽远意境。
我记得他的文风,但是对这位作家本身并无太多印象。文学本就是一门通过文字洞察世间百态的学科,我更习惯在文字的世界去感受作者的厚度。
但到大三结束,我选择考研,从此不再继续去图书馆漫游,也不再随意涂抹小诗。考研是为了回到大学教书,然后再用空余时间写作。
我选择考研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交际能力很差,只要可以用文字表达的,我绝不愿意多说话。社恐是真的,喜欢独处也是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也是真的,这种性格估计很难找到工作,也搞不清楚人情世故。感觉回大学教书是再理想不过的美好差事。
但是就是如此害怕找不到工作的我,在考研失败后竟然也换过好多工作,也会勇敢去投简历、参加面试。在面对面试官的发难时,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谈。
我还记得,毕业时一位老师对我说:“不要浪费你的才华!”其实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他说这话是啥意思,但我比较排斥靠“才华”吃饭这件事。我很少投稿,我更享受随意书写的这个过程,而不是靠写作去换取报酬。
生活和文学是分开的,我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分开的。很多知名文学刊物发布的作品不见得真的好,只是因为它恰好符合某个杂志的喜欢。但是对纯文学写作方面我比较固执,我不愿为了上刊而改变自己的风格,我更愿用心琢磨写作技艺本身,更愿意意通过不断训练写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为了挤进所谓的“文学圈”而失去本心。我当然也尝试过,但是发现我可以为了不同杂志去写出适应他们喜好的文字,但是在这众多的风格中,我会渐渐失去我自己的风格。所以,我果断放弃了。
感觉走了很多弯路,离写作还是很远。而我最理想的生活,是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假如生活在城市,不去上班,就每天坐地铁、公交或者到人多的广场、商场、博物馆等地方,默默观察不同人群,然后偷听她们的故事。把人间发生的喜怒哀乐记在心里,然后回到家,把这些素材写下来,创作成为诗歌、小说或者散文。
然后,我还想不定期去探寻一些古老村落,去和当地的居民居住一段时间,在日常相处中,了解那些居民的故事,然后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其实最容易实现的,是老了以后回到我出生的村子,陪伴家人,回到传统的农耕秩序之中,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亲切交谈,记录下每一个我熟悉的人的故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