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课笔记(3)


上古歌谣是人类文学最早的样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上古歌谣起源于劳动的记载。例如《淮南子    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邪许”,就是劳动呼声,也就是萌芽期诗歌的原始语言

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加上一些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候人兮猗!”(《吕氏春秋 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便成了有意义的诗歌。

所以说我国上古的一些歌谣表明,它们的产生和内容是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

例如《吕氏春秋  古乐篇》中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八阕中的“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 反映了牧畜、耕种和狩猎等劳动内容,“敬天常”、 “依地德”等则反映了原始人对于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

上古歌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葛天氏之乐在表演时三人手拿牛尾巴,投足而歌,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说明。

我们知道了古人在繁重单调生活中产生歌谣,并以歌谣方式用于自娱自乐,解闷解乏;歌谣参与了巫术、宗教仪式活动使三祭祀神明的活动显得庄严而隆重;歌谣从古至今还常被用以言志、感怀之用。歌谣主要包括的类型:民歌、民谣故事歌和抒情歌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歌谣和诗歌作品。其中,歌谣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

歌谣里面也有一些是伪作,是后人写的。比如说《击壤歌》99%是后人写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语法都已经非常的完备了,地利于我,何有哉!这个在论语里面经常见,其实就是伪作。

日出而作就讲我们每天都太阳起来的时候就去劳动了。日入而息,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就休息。凿井而饮就是我们自己挖井来喝。耕田而食就是我们种田来自食其力。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说老天爷就算你有你的神力,但是对于我又有什么用?你能拿我怎么着,我能够自力更生,我日作而作,日落而息,我自己挖井自己种田,你能拿我怎么办?就讲这个意思,这里体现了劳动人的力量。

记得台湾女作家朱天心曾经因《击壤歌》成名,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南风哥》这首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确实已经比较复杂了,有点像屈原写的楚辞了。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意思就是: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歌谣形式到了这里它就比较的丰富,比较的连贯了。

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讲的中国文学的起源,起源之一歌谣,除了弹歌和这两首之外,其他的很少了。

这个时期它的文学特征就很简单,主要是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和无阶级性。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95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