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助词的误用》正确运用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1.的、地、得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作结构助词的时候,这三个字的读音相同,都读 de,所以人们非常容易将三个字弄混。
例如:
看的容易,用得简单。
根据广告词介绍,这种座机具有超大屏幕和菜单式界面的特点,所以观看、使用方便。
广告词拟得倒还精练,但这两句中前一个用“的”,后一个却用“得”,就有点让人糊涂了。
可见,“的”、“得”不分的文字差错还是相当常见的。
现代汉语中,“的”、“地”、“得”都是结构助词。
“的”用在定语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构成修饰关系或领属关系,多组成“的”字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地”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比如“天渐渐地热了”,再比如“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得”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可以,比如“他去得,我也去得”“哭不得,笑不得”。
还可以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比如“回得来”、“办得到”。
三是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比如“写得很好”、“天冷得很”。
最后一种是早期白话中比较常见的用法,即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在现代汉语中:
“的”在一些名词性偏正短语中是不可缺少的;
“地”则是一些谓词性偏正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得”是一些动补短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上述广告词中“看的容易”的“的”应改成“得”。
因为座机“屏幕超大”,所以“看得容易”,“容易”是用来说明“看”的结果
的。
同理,“用得简单”,“简单”是“用”的结果。
“容易”和“简单”都是补语。
【特别提示】
“的”除了上边叙述的两大作用外,还有四种作用:
一是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
比如:“谁买的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法仅限用于过去的事情。
二是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比如:“这件事儿我知道的。”
三是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比如:“破铜烂铁的,他捡了一大筐。”
是用在个数量词中间,表示相乘或者相加。
比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2.着、了、过
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多人对这三个语气助词之间的区别理解得不透彻,非常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比如:
例一:国家制定着优惠政策,采取国家财政贴息的方法,由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
例二:太阳正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下沉了。草原上的落日又红又大,把山、湖、原野都染成了一片绛红。
例三:他来了,但是已经走了。
“着”、“了”、“过”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不同,变化阶段。
“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如“他举着红旗走在队伍前面”。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可以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如“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也可以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如“你先去,我下了班就去”。
“过”表示过去的动作,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是并未继续到现在,如“他去年来过北京”。
“着”后,有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的作用,如“快着点儿写”。
用在一些动词的后面,可以使这些动词变成介词,如“顺着”、“沿着”、“为着”等。
“了”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所代表的意思有四种。
一是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如“下雨了”、“今天去不成了”。
二是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如“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
三是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如“他本来不想去,后来还是去了”。
四是表示催促或劝阻,如“走了,走了,不能再等了”。
例一中说明“国家的优惠政策”已经制定完毕,成为既定事实,所以应该改为“国家制定了优惠政策”。
例二中说“太阳正在西边的地平线上下沉了”,这本身就是前后矛盾的一句话。根据后一句话的语意,应该把“了” 删除。
例三中说“他来了”,这说明“他”已经在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了,但是和下半句话连在一起,想表达的意思又是“他”现在不在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了。
所以,应该改成“他来过,但是已经走了”。
【特别提示】
“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与“了”意思相同。
比如“吃过饭再走”,再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
小结
1.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误用
2.语气助词“着”.“了”.“过”的误用
《特别提示》
“的”后跟名词;
“地”后跟动词 ;
“得”后跟形容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