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绝世孤独(六)

        张爱玲生于上海,解放后离开中国大陆。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晚年生活的中心不是写作,不是研究,不是游历,而是艰苦卓绝地与虱子战斗。1949年后,上海文坛的张爱玲“传奇”时代结束。3年后,张爱玲远走香港。迫于生活压力,这个出身簪缨望族,从未到过农村、从未接触过中国革命的她,却写出了两部政治倾向极其鲜明的长篇小说。小说出版不久,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在美国,令张爱玲引以为自豪的写作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夏志清先生曾建议张爱玲多接触美国社会,然后以美国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上的突破。但张爱玲孤傲又软弱,无法融入美国这个早已现代化了的社会。她的生活越来越封闭,最后把自己关起来,有人给她打电话要事先写信预约,后来她连友人书信也懒得看了。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冷。她不像其他女人一样喜欢小猫小狗,对唯一的弟弟也冷眼相看。对于社会,她也没有多少了解的欲望,一次她坐人力车到家要付车夫小账,觉得非常“可耻而又害怕”,把钱往那车夫手里一塞,匆忙逃开,看都不敢看车夫的脸。张爱玲出身于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关系更为紧张。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就毒打了张爱玲。

  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她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人是最靠不住的”,是她从青春磨难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张爱玲的心灵里有一只阴郁的“虱子”,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曾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说是“不幸的童年”。这句话对张爱玲是适合的。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在搬家中,她将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也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她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一个秋意乍起的日子,张爱玲被发现在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离世。享年74岁。她的骨灰后来撒入大海。身已飘零碧海,人犹临水照花。张爱玲从来不怕死。她选择的,就是一种如同死亡一样孤绝的生存方式。“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特别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01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