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读书笔记28
《第五章 经济学效应》笔记1
公地悲剧:都是“公共”惹的祸
“公地悲剧”最初由英国人哈定于1968年提出,因此“公地悲剧”也被称为哈定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他提出了一个“公地悲剧”的模型。
一群牧民在共同的一块公共草场放牧。其中,有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是有润的。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牛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牛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对他自己来说,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可以由大家负担。于是,他增加了一头牛。当然,其他的牧民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增加了一头牛。人人都增加了一头牛,整个牧场多了N头牛,结果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于是,牛群数目开始大量减少。所有聪明牧民的如意算盘都落空了,大家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可见,“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走出“公地悲剧”的漩涡
现实生活中,公地悲剧多发生在人们对公共产品或无主产权物品的无序开发及破坏上。
英国解决这种悲剧的办法是“圈地运动”。
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规定和市场机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地悲剧”。
【定律链接】从“公地悲剧”到“反公地悲剧”
1998年,迈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正式提出“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
当资源或财产被许多人拥有时,这些拥有者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于是便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公地悲剧”。
与之相反,当资源或财产被许多人拥有时,这些拥有者每一个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资源或财产的使用效率和收益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资源浪费。这就是“反公地悲剧”。
总之,一味地困守于资源或财产的完全“公共”或完全“反公共”,都会导致相应的悲剧。
我们只有懂得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平衡资源或财产的“共有”和“私有”,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悲剧的发生。
欢迎阅读+点赞,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以我之笔,书写生活与梦想。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领取旗下会员福利,可进简书写作社群,参加各种有奖写文活动!
我旗下会员点此链接续费,可以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