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企到外企,看中西方的差异
中西方的商业模式,或者说社会运作模式截然不同。
抛开掌控一切的幕后资本不谈,西方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构建起一个精密运转的机制,一套模块化的社会运行规律。缺了谁都可以被后来者顶替,对整套机制的运行没有影响。
往大说如美国总统,一届一届地换,但美国的霸权依旧,至于不同党派,则像是子女之间的斗争。即使美国政府停摆,国家依旧转,即使总统或议长下台,也立刻有人顶上。往小了说一家企业,每个人如同仪器般协作,领导没了下属事情就办不成,下属没了领导也难成事,但领导和下属都是可以被随意替换的。因为大家都是在按照机制体制办事,不存在过多的人为干涉,也少有感情用事。
有些人很羡慕外国环境,白领金领,看似风光无限,但也无非是螺丝钉镶了一层金而已,高级螺丝钉也是流水线的产物,不缺备用的。所以所谓高福利国家的金领,生活下限虽然高,但基本一眼望到老,没有跃迁的空间。毕竟,纯金的螺丝钉,也无法变成芯片。
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机制,所以国外企业各部门之间岗位调动很频繁,很多管理岗都会两三年换一个部门。
抛开掌控一切的幕后zz家族不谈,东方几乎是看人办事,越是身居高位,个人掌握的资源就越多,从战略走向到运行机制,都是由领导者来决定的。人走茶凉之后,往往整个运作体制也随之消散。
所以我们的很多人在岗位上基本一干一辈子,从基层到管理岗再到领导者。因为讲究情分的社会体系,人走了,关系就要重新维护。比如一名院长换了医院,那么随之的器械商也要换阵地,客户去哪他们去哪。
所以社会上才会出现很多迷茫的人,被所谓的PUA,内卷,躺平等为了制造恐慌而创造出来的词汇折磨着。个人看来,这些网络词汇的诞生,就是为了通过制造恐慌来制造对抗的。
比如PUA,什么是PUA?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想要求人帮忙,不就是要说点好听的么?想要管理好下属,不也要讲愿景和价值观么?国家宣传爱国是情怀,企业宣传爱国就成画饼了吗?
相互利用本就是一个价值交换,这里面不存在谁对谁错。个人理解的PUA,是单方面索取而不付出,A经常找B做事情,但却不答应B提出的请求,这是PUA,是不等价交易。
其实,更多纠结的地方来自于,一边学习着西方模块化工作机制,一边又经历着中国人情化社会资源。
之所以迷茫,是在各路信息的轰炸下,反而掉入茧房,失去了判断力。
人们过于在乎社会需要什么,而忽略了自己能变成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在迎合社会的口味,哪怕是极富个性的时尚群体,看来看去能分得清谁是谁么?
数据化的社会,就是给人归类。按照年龄,按照风格,按照技能,按照财富,我们在网络时代,无非是数据库里的一个数字,自以为很个性,其实文档里有着成千上万的我们。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