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惑之一一一:不愤不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所谓“愤”就是“心求通而未达”;所谓“悱”就是“口欲言而未能”。愤悱的状态,都是内部生发的如饥似渴追求真理的状态。用现代教育理论,就是最近发展区活跃的状态。

孔子认为,只有在“愤悱”状态之下,才可以启发他。樊迟比较迟钝,但是,他勇于追求真理,经常处于“愤悱”状态,向孔子提出问题。最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

对一个鸡蛋而言,从外部打破后就变成食物,从内部打破后才可能成为生命。一个人没有求知欲,强行灌输,有害无益。

然而,当今的多数学生读书目标是“赚钱生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动学习,等着老师轮流灌输,很难有愤悱的状态。这样的学生,即使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也不会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往往在拿到相应的文凭之后,就会丧失目标,泯然众矣。

“愤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状态,也是生发创新能力的起点。中国教育看重分数,极度内卷,孩子从小到大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基本没有追求真理的“内生力”,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也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11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