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仲生病,齐桓公去问他说:"仲父生病了,关于治国之道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
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才、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四人。"
桓公说:"易牙为了给寡人美食而烹煮自己的儿子,还有可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儿子的,能狠下心杀自己的儿子,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桓公又问:"竖刁阉割自己,以求亲近寡人,还有可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身体的,能狠下心残害自己的身体,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桓公又问:"常之巫能卜知生死,为寡人除病,还有可疑吗?"
管仲说:"生死是天命,生病是疏忽,大王不笃信天命,固守本分,而依靠常之巫,他将藉此胡作非为〔造言惑众〕。"
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候寡人十五年了,父亲去世都不敢回去奔丧,还有可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敬爱自己的父亲的,能狠下心不奔父丧,对国君又有什么狠不下心的?"
桓公最后说:"好,我答应你。"
管仲去世后,桓公就把这四个人全部赶走。但是,从此食不知味,宫室不整理,旧病又发作,上朝也毫无威严。
经过三年,桓公说:"仲父的看法不是错了吗?"于是把这四个人又找回来。
第二年,桓公生病,常之巫出宫宣布说:"桓公将于某日去世〔所谓胡作非为也)。易牙、竖刁、常之巫相继起而作乱,关闭宫门,建筑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出,桓公要求饮水食物都得不到。卫公子启方以四十个社(即一千户)的名籍归降卫国。
桓公听说四人作乱,感慨地流着泪说:"唉!圣人的见识,岂不是很远大吗?"
——自《智囊全集》,德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管仲提到最多的是人之常情。做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这样的人应该特别提防。不奔父丧勉强还能说因公废私,阉割自己也能粉饰成忠心耿耿,但易牙烹煮自己儿子献媚君主则让人匪夷所思了。一个下得了手,一个下得去口,也可谓君臣绝配。易牙不霍霍你齐桓公霍霍谁呢?
易牙是善于烹饪的雍人,被后世厨师奉为祖师。(我看还是算了吧)据传齐桓公一次感慨:“寡人吃遍天下美食,唯未吃过人肉,可说是一桩憾事啊。”(什么东西!)易牙暗暗记在心里,琢磨要给桓公露一手。但他觉得君主不能吃囚犯、平民的肉,那皮糙肉厚的,如何配得主公金口?于是对自己四岁的儿子下了手。桓公吃到一盅美味的肉汤,问是何人间美味。易牙哭诉了实情。(这哭也是惺惺作态)。桓公大为感动,认为这奴才可以,爱自己胜过爱儿子,从此更为宠信易牙。
如此违反人之常情,违反律法的事,换了谁也看不下去。桓公如何就没察觉出问题呢?大概是作为君主高高在上,觉得天下都是他的,一切就变得理所应当了吧?吃个把人算什么?
竖刁自己阉割自己,也是狠人。而且看桓公好美食就推荐了易牙,看桓公好色,又勾结卫公子开方(即前文启方,启方应为笔误)遍寻美色进贡君王。
而亲近常之巫这样神神道道的神汉,则又是大不该。即便是封建君主制,一国之君也最应是行天道、行正道的人。要不然上梁不正下梁歪,都走旁门左道,没有不乱套的。用一些小伎俩迷惑世人,甚至让人心声畏惧,不敢指责这些巫婆神汉,怕坏事降临己身。桓公怕是忘了:君子行得正,做得端,就是鬼神也不敢造次,只能敬而远之的。
后齐桓公病入膏肓,祸起萧墙。五位公子联合各自培养的势力(其中就有易牙、竖刁等人),谋求太子之位。直到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病逝,各种势力各各作乱,他的尸身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直到公子无诡即位,才将其收尸、装殓。
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可说是云诡波谲或荒诞不经的历史最妥帖的注脚。这阙词也常作为说书人的定场诗。(《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亦是其代表作)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明 · 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历史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后人也只能说些、听些故事里“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事。但这故事背后的理儿,却是很可让人琢磨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