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谈写作|学生腔
何为学生腔?
百度了一下,它出自毛主席的一篇文章,指词汇贫乏、呆板无生气的言语、文风。
毋庸质疑,这是个贬义词。老舍先生没有正面定义,但给了它全面诠释。
学生腔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是“爱转文”。喜欢引用、借用古语或诗词歌赋,类似于古代的酸秀才,故意卖弄、展示自己的文采,说得通俗点儿,就是说话、写作“拽文嚼字”。
这得一分为二地看。
如果“转文”转对了,有利于行文与达意,就无关大碍,甚至可以锦上添花。
如果仅是为转文而转文,枉顾文意,将古言牵强附会地插入文中,以陈词滥调替代现成的、生动的话,让人不解其意,就成了毛病。
而大多数的“转文”都是后者。
为避免这个毛病,写文章时必须多想,逐字逐句斟酌。字无高低贵贱之分。雅字并非用在任何地方都好,俗字也并非用在任何地方都不好,只要用得恰当便是好字。
其二是“松懈”。写文章时不疼不痒、可有可无、信口开河、随意下笔,这些都是是大忌。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事先想好,要说什么,先说什么,什么多说些,什么一笔带过,要妥善布局谋篇,要对读者负责,应有层次、有主旨,让读者有所得。
这与戏曲中的“亮相”如出一辙,如果有个精神百倍的亮相,就能提起观众的兴趣,叫好声不断。如果演员“松懈”了,给人拉垮的感觉,观众轻则不叫好,重则有可能喝倒彩。
写文章虽不必时时刻刻需要亮相,却得始终崩紧这根弦,严谨地布局谋篇、行文用词,才对得起读者阅读所花的时间。
其三是“幼稚”。或人云亦云,没有创意,或故弄聪明,不合逻辑。
人云亦云的不是说遣词造句不正确,而是这么说这么写不够新颖,没有力量抓住读者的心,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才让人铭记、叫好、钦佩,写作之所以被称为创作,关键在一个“创”字。
写文章要出奇制胜,也得合乎逻辑。与常理相悖、与常识相佐,就有胡说八道的嫌疑,这就更要不得了。出奇与逻辑都重要,如果一定要二选一,逻辑胜于出奇。
用学生腔写成的文章往往冗长,白白耽误读者时间,应及早抛弃。
好的文章一句是一句,通篇只有几百字却让读者有所收获,但这几百字并非一蹴而就,必是多想多思的结晶。
写文章是费脑子的事,切记要想,要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