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刻省尽的祖咏
公元724年的春天,京城长安的科举考场中,一位士子开卷后稍作沉思,援笔立就,一篇试帖诗即告完成,这位考生似乎急着去赏花或者会友,无意继续打磨修改,打算当即交卷了事。其他士子都还在苦思冥想,有人还作好了坚持到最后一刻离场的准备。虽然只是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似乎对善于写诗的唐代读书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命题定韵的诗,即便是杜甫孟浩然这样的诗坛大家,也没有写出什么惊人之句,同样考不上进士。有人在考场反复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依然束手无策,难觅佳句好词。
现在居然有人轻轻松松地将试题一蹴而就,这让主考官很是诧异,过来拿起他的试卷一看,只见上面只写了四句,出于好意,告诉他按要求是要写十二句六十个字的,结果考生回答说,我已经意尽了,再写就是画蛇添足,就这样吧,转身潇洒而去。主考官愣住了,回过神来后,拿起那首只写了三分之一的诗仔细阅读了起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看后,主考官大为赞赏,这诗虽只四句,却完全将终南望余雪之意说尽了,而且情境交融,清丽隽永,堪称完美。主考官随后录取了这位颇有胆略敢于创新的考生。这个仅凭简短的四句诗就中第的考生便是祖咏。关于这则故事,宋人钱易《南部新书》云:“祖咏试《雪霁望终南》诗,限六十字。成至四句纳主司,诘之,对曰:‘思尽。’”;《全唐诗》在此诗下加注曰:“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这大概就是苏轼《文说》中所谓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罢。
《终南望余雪》像首五绝,只有四句,但却景致清丽,境界净美。仿佛眼前一片明亮之色,扑面一股清寒之气。诗人就像个丹青妙手,绘就了一幅森然的雪景图,展现了一个纯净的自然世界。让人读来心驰神往。明高棅赞其“凛凛有寒色”。明钟惺称其“缥缈森秀”。清王夫之高度评价其“托笔写意,体格高浑。”清王士禛更是《渔洋诗话》里,把此诗与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句并称为“古今雪诗”中的“最佳”。
有唐一代的科举考试,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都曾参与,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但应试诗写得精彩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最好的莫过于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和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钱起的诗借助鬼神之助,偶得“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清”两句绝妙好词,凭此令考官拍案叫绝。祖咏更绝,仅写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就获得了人人称羡的进士功名。从他敢于打破考试规矩,并从容回答主考官“意尽”之言行可以揣度,祖咏当是个豪爽洒脱且不拘一格之人,富有文采则是理所当然的了。史料关于祖咏的记载不多,他大致生于公元699年,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文。进士及第后,许久未曾授官。在仕途上走得不长更不远,还遭遇过迁谪。曾受张说推荐任过短期的驾部员外郎,这恐怕要算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了。仕途落魄后索性游历四方,常与好友欢聚畅游,后移居汝水别业,渔椎终老。他的好友王维有诗《赠祖三咏》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为其襟抱不展而深感惋惜。
祖咏除了与王维交游深厚外,与卢象、储光羲、丘为等诗人也常有来往。特别是与王翰过从甚密,王翰为汝州长史、仙州别驾时,常与当地名士畅游豪聚,祖咏是其座上宾。可见两人很对脾胃,性情契合。虽然没有什么记载说到祖咏仕途落魄的缘由,但他与王翰甚为相得,说明他跟王翰一样也是一个不拘小节,性格豪迈,具有侠气和风骨的人,这种人不可能遵守官场规矩,更不可能摧眉折腰,有才华而自负,能伸而不能屈,注定在仕宦之路上不能行远。虽然祖咏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名动京师。但一生潦倒落寞,混迹渔樵,并非因为无圣主,乏明时,实性格使然。好在他生存在繁华强大的盛唐,虽然生活清苦点,倒也心态安然,故诗风清丽,诗意从容,偶尔创作的边塞诗也气势磅礴,有盛唐之雄风。
祖咏流传下来的诗不多,《全唐诗》存其诗1卷,共36首。其诗多写自然山水,尤重意境构建。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说“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至如‘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亦可称为才子也。”祖咏最擅长山水诗,诗中景境静美,常带色彩妙音,诗风近于王维。两人自少交好,诗歌创作理念应该相似,作品的特点也相似。像他的《陆浑水亭》:
昼眺伊川曲,岩间霁色明。
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
浴鸟沿波聚,潜鱼触钓惊。
更怜春岸绿,幽意满前楹。
诗中之景清丽可喜,令人流连。境中透出的情感淡然,意态从容。特别是颔联“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两句极富画面感,自然而有隽永之味。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格调类似,都是写山间新雨之后的景致风物,只是一春一秋罢了,但都清新秀丽,意境静幽,显示出诗人的闲情逸致,方外之心。
他的另一首诗《苏氏别业》同样很是高妙: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诗中着力描绘苏氏别业园林的寂静、景物的清幽,给人构造了一个毫无尘杂的情景世界,沉浸其中便身心偕忘,万念俱灭,油然生起归隐之心。特别是最后两句“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俨然心思已杳然,人已寄世外,只觉眼前一切景致皆顺眼,一切声音皆悦耳。意念中反复响起的正是“不如归去”几个字。
因为仕宦生活短暂,而归隐生活时长,故祖咏诗中山水田园诗居多。但他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也多有往来,故酬唱赠别诗也不少。像《答王维留宿》就比较具有代表性: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
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
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
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个诗人之间的感情深厚,互为知己,相逢言未尽,转身道别离,人生的无常,心境的相同,跃然纸上。
他的另一首送别诗《送丘为下第》也写得颇具特色:
沧江一身客,献赋空十年。
明主岂能好,今人谁举贤。
国门税征驾,旅食谋归旋。
皦日媚春水,绿蘋香客船。
无媒既不达,予亦思归田。
朋友落第,心情当然灰暗,诗人惋惜友人的才华,同情友人的不遇,看到友人落寞离去,诗人自己也感慨万千,黯然神伤,萌生了归隐之心。
祖咏之诗风与王维、常建大抵是一个路子,将他归为山水田园诗派是比较合适的。但正如王维写出了气势雄浑,奇异瑰丽的边塞诗《使至塞上》,祖咏也写出了气壮山河,激情豪迈的《望蓟门》。盛唐时期的诗人,多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对于驰骋疆场常表现出热切的向往,最少对边关的军营生活会倾注极大的关注,所以人人都能写边塞诗,哪怕是最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王维、孟浩然、常建、储光羲等人也常有边塞诗佳作问世。祖咏也是一样,虽然多写隐居生活,山川风物,但偶尔创作一篇边塞诗,却也石破天惊。正如那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人乍到神往已久的边塞重镇,登山赫赫有名的黄金台,极目远观近眺,天地辽阔,山川险要,积雪生起的寒光远传万里,边关的曙色在旌旗上闪耀,雄州屹立于云山之间,烽火直连到胡天之月,耳边响起了动彻天地的萧鼓之声,脑海中浮现终军班超两位建立奇功的盖世英雄,不禁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恨不得也要纵马挺枪,驰骋沙场,建立不朽功勋,如此方不枉了此生。诗中描写了瑰丽的边塞风光,艰苦的军营生活,展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必胜信心,也激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豪迈情怀。诗中构建的雄浑阔远之境,散发的磅礴高迈之气,洋溢的昂扬饱满之情,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被唐人殷璠认为“足称才子”的祖咏,在仕途上并没有机会展示他的政治才华,科考的时候倒成了他人生最为惊艳的时刻,好在还留下了一些经典诗篇为世传诵,让后人不仅诗证了祖咏的考场风采,更佐证了殷璠对祖咏的才子之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