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眼里的老师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乱,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此之谓也。——《荀子. 致士》

    注释:成为合格老师有四个重要标准,而博学并在这四个要求内。尊重他人严于律己而使周围的人都敬畏,就可以成为合格的老师;久居一地,到了年老时在这一地域有威信,可以成为合格的老师;能诵读解说经典而在日常生活行为上,不违背经典所要求做到行为,可以成为合格的老师;懂得生活中精微的道理而又能阐述让人明白,可以成为合格的老师。所以成为合格老师的办法有四个标准,而博学并不包括在这里面。水深到一定程度,就会被人打井重新回到地面上;树叶落下就要重新给树根施肥;学生显达成功了,就会想到老师的教育。《诗经》云:“说话总会有应答,施德总会有回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教育对老师的要求看似不高,实则非同一般。能成为老师的人,必须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各方面人格完善的人,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如果老师在生活中有让人诟病毛病,就失去公信力,而难以让学生信服其所言之学问与道理。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历史人物,都离不开这样一群在精神上、行为上有高度的老师。

    现代教育对老师的要求看似很难,实则很容易。只要人具备中等以上智力,就能轻易达到符合教师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许多智商高的人,不屑于成为儿童的老师。造成了该在儿童精神“地基”筑牢的时期,没有多少懂得筑基的好老师。

    古代教育从实效看,能促进一部分人之精神上的升华,行为上的自律及对家国天下的良性作为。现代教育从实际作用来看,形成了逐利的庞大群体,失去了对精神上的高要求。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逐渐向西方“看齐”。曾经的“蛮夷”反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教师爷”,成为了“文明”的代言人。谁敢说民族精神上的矮化,不是学习西方教育后带来的结果吗?

                          2023.1.12

                                  贵哥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17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