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着和尚骂秃驴,找抽
寇荣的家世可不一般,乃云台二十八将前五的寇恂之曾孙也。想当年,刘秀孑然一身,奉更始帝诏到河北,举目无亲,是寇恂力排众议说服上谷太宁耿况,让其站稳脚跟,才有了征服天下的资本。自东汉建立以来,寇氏一门,地位显赫,朝野震撼自不用说,一百多年后,到寇荣这一代仍然是深沐皇恩浩荡。他堂兄的儿子娶了当朝皇上汉桓帝的妹妹益阳公主,他的孙女又是汉桓帝的宠妃,皇亲国戚,地位高尊,令人仰止。他本人又是常伴皇帝左右的侍中,鞍前马后,几尽宠幸,红的发紫,自然令人羡慕嫉妒恨。如果是汉光武帝刘秀,这个寇荣那可是上了双保险,可惜他摊上的是当今皇上汉桓帝刘志,这双保险也如同纸糊泥捏。因为汉桓帝最信任是宦官,其次才是他这类的。这个“性矜洁”的寇荣,偏偏又看不上这些不男不女,阴阳怪气的太监,同在皇帝身边,齿于此等为伍,对人家讨好是爱不搭理,如此这般惹怒了这群睚眦必报的小人,在皇帝耳边添盐加醋,耳根子本就软的汉桓帝,只能忍痛割爱,与寇荣渐行渐远,宦官又不断嚼舌根,汉桓帝从反感到厌恶,寇荣与他的家族“遂共(诬)陷以罪”,从此便倒了八辈子血霉,于是官被撸了,寇氏一族全也都被逐出京城,赶到故里。
这还不算完,意犹未尽的宦官们又勾结地方官,打着皇上旗号,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持之浸急(越加急迫)”,实在难受其扰,不得已寇荣离井背乡,走上逃亡之路。三次大赦,偏偏没有自己一家的名字,宦官们从中作梗自不用说,穷困潦倒的他,这下急眼了,就在逃跑中途给皇帝上书一封,原本想倾诉衷肠,博得皇上同情,给自己讨个说法,给家族找条活路,谁知适得其反,这一封书信,反成了他的催命符,原本不赦也不怎么管,这下好了,直接要了他的老命。
为什么?是因为这个政治情商低的寇荣,原本惹上了不该惹的人自己作死,又在书信中旁征博引,借古喻今,把自己美化成高风亮节,无辜被诬陷的正人君子,而皇帝客观上却成了昏愦无能,残害忠良的昏君,这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雪上又加霜。
在书信中寇荣 先引用了楚购伍员,汉求季布的典故。后一个写项羽大将季布逃亡之后被抓,最后被刘邦赦免,这倒没有什么,但前一个就问题大了。试想楚平王宠幸佞臣费无忌,残杀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历尽磨难逃到吴国。之后依靠吴国力量反攻楚国,攻下楚都,挖掘楚平王的坟,鞭尸泄愤。如果把你寇荣把自己比做刚直不阿,家破人亡的伍子胥,那个汉桓帝岂不成了残害忠良终有恶报楚平王?难道你寇荣有朝一日也要挖墓鞭尸不成?
这个寇荣意犹未尽,又举了大舜不避涂廪,浚井之难,申生不避姬氏谗邪之谤的典故,更让汉桓帝火上浇油,火冒三丈。大舜,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不幸摊上了为孤人固执,黑白不辨,为虎作倡的瞎子老爹,伙同后妻幼子先是在舜修缮库房顶时抽梯纵火。后是在舜挖井时用土填井;晋国太子申生不幸遇上宠幸美姬不顾父子情深的昏君父亲晋献公,任由丽妃栽赃陷害,在献公祭肉中下毒嫁祸申生,最终不幸悲愤自杀,父子相残,让原本霸业将成的晋献公臭名昭著,又使晋国陷入没落动乱的泥潭,落下千古骂名。如果寇荣自诩为仁孝两全的虞舜,那汉桓帝岂不成了黑白不辨对亲人痛下杀手的瞎老头瞽臾?如果寇荣自比为忠孝兼顾的申生,那当今皇上岂不成了昏聩无能,尸位误国的晋献公?如果虞舜千古流芳,申生百世留名,那瞽臾和晋献公则千秋骂名,遗臭万年,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驴,找抽,对着天子骂昏庸,找死吗?三次大赦而不恕尚能苟延残喘的寇荣,如此不知好歹,太岁头上动土,汉桓帝岂能轻饶?加上宦官们在旁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帝省章(御览寇荣奏章)愈怒”,何至是怒,简直是咬牙切齿,不杀寇荣不足于平朕之愤,于是一道圣旨,直接命令各地官员抓住寇荣,就地处死,插翅难逃的寇荣,在各地各级官员的围追堵截下,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涯,在一条不归路上走进了黄泉路,寇氏一门也从凋零衰落,一蹶不起了。
寇荣的死令人惋惜,卿本无罪,奈何以逼之?寇荣的死又是咎由自取,谁让你清高自许,性格高傲矜持,落落寡合,不仅让同是皇上身边红人的太监群起而攻之,尽极诬陷栽赃之能事,就连朝野大臣也无人为他说一句公道话,着实可悲。本想为己洗清怨屈,却以用语不当,典故谬引,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一封上诉书,反成了一道催命符,着实可叹。寇荣不幸又遇上令刘备和诸葛亮“叹息痛恨”的汉桓帝,虽然这个皇帝也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一面,但对于寇荣这个功臣后代,皇亲国戚,却不依不饶,也实在可怜,只能说是时耶,命耶,运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