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是怎么肥事?

今天,你打开任意媒体,你会不断看到“新消费”这三个字,事实上,我确定这个名词是个伪定义,我们上一篇讲过“今天的媒介、渠道、环境发生了改变”的事实,于是营销人员再也找不到合适描述这个时代的产品与服务的词了,只好生捏硬造了这个新消费的说法,人云亦云,大家谁也不愿启动理性脑,就产生了这个滑稽的词。

如果有“新消费”,那么什么是“旧消费”?

我们用一些例子来串起你的思考

今天媒体与营销人员把我们看到的这些新品牌定义为新消费(江小白、王饱饱、内外、元气森林、等)然后硬生生地把过去其它的白酒、食品、内衣、饮料称之为传统品牌,那可口可乐都百多年了,算新消费品牌还是传统品牌?王老吉呢?茅台酒刚与咖啡玩了一波,年轻人都跟着嗨皮,又怎么划分?

再说一个70年代人的结婚三大件“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算不算那个时代父母辈的新消费?再往前推到解放初期,结婚置办“木五斗厨、木桌木椅、木质婚床”算不算那个年代的新消费?如此往后推算,往后200年,我们要在新消费这个词的前面添加多少个“新”字才足可以证明,这是这个时代的新消费?

本质上,这是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物质条件更丰富,人们有权利选择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的一个自然演变。

也就是说,如果你还跟不上这个自然演变,你就会被消费者淘汰,这压根儿属于“优胜劣汰”。这一届亚运会,浙江杭州人再一次先行先试,让全世界耳目关注的不是赛事本身,而是这一波年轻人的欢乐,从导演到主播到音乐灯光,60-70代人主动放权,90-00代人让一场体育竞技变成了娱乐场,这让我想起某些“老字号”,真是一言难尽,他们大多数还停留在自己的年代里,他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知道了也无可奈何,慢慢地退出了消费者的视野及购物清单,如何保留与取舍,如何坚守与发展,成了他们抵在脖子上的锋刃,难得有“百雀羚”“大白兔”等几个审时度势,还能收到新版人民币的品牌,坚持能笑到今天。

这个时代,要想让你的产品活的下来,我们该怎么操刀?

所谓的新品牌,并不是指“凭空出现”,今天,任何一个商业领域都不会留有空白,任何一个竞争赛道上都布满了对手,如果你真的发现发明了一件“没有竞争对手的空白市场的产品”,我反倒劝你要冷静一下,是不了解市场上竞争?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坑。

选择一个更细的赛道,差异化产品

今天的新品牌一定脱胎于传统产品,他们比传统产品更善于捕捉到“细分市场”,这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他们往往由场景或者洞察到消费者新需求点入手,快速切入一个大赛道的细分领域,成为该新品类的王者,然后把产品品牌与这个新品类直接关联起来。

举个例子,更让人易理解。

今麦郎的冷白开,算不得是新产品,白开水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的产品,但是,这个时代正好经历了各种直接饮用水的教育,人们已经习惯了拿着瓶子喝水,而今麦郎便从这么多“生水”的围困中,硬生生的杀出一款“开水”来,运用消费者心智中“开水比生水更健康”的认知(上一篇说过的,认知大于事实)借助传统大渠道的分销,凉白开稳稳的坐上了这个凉开水新赛道的头把交椅。

我们曾经帮助吕四海鲜的企业(至鲜)进行了重新的品牌定位,基于对新人群“懒、又想吃得更好”的心理需求,我们根据产品“三洗三清”的特点,在吕四海鲜这个品类下,细分出一块“餐桌上的吕四海鲜”,既区分了传统海鲜市场的竞争,又向消费者直接描述了场景,今天,至鲜在电商平台风生水起,他的一个单品(吕四梭子蟹)成为了京东生鲜主力产品(感谢我们遇见了最好的客户)。

上述这两个例子,都是基于当下消费者需求洞察与同品竞争下,从老品类中冲出来的新类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营销前置”,他们不再是生产完了产品,再去寻找出路,而是先洞察了消费者需求,研究了竞争对手后,才做出了合理的产品及其定价。

由此,我们发现,所谓的新品牌,其实是升级了老产品,是切分并占领了新品类。那我们一直在叨叨的“品类”,倒底怎么来理解?

我们先得搞明白了什么是“品类”,我们才会如何“细分品类”

品类,这个词倒不是个新词,只是以前,她不在我们常用的词库里,从字面上直接可以解释为“产品的类别”就可以了,这两年,也被营销人翻译为赛道。(中国的营销人,都擅于造词)。

举例子说明

吃饭,这件事情,大家都好理解。过去,山东大汉吃馒头,陕西老表吃面条,江苏沿海吃米饭,云贵常年吃米线,大家各吃各的饭,如果我在山东出差,中午朋友叫我一起吃饭,不用思考(二个大馒头)。而今天,有点小麻烦了,时间空间扁平了,这馒头、面条、米线都挤在一起了,今天要一起吃个饭,得先问一问客人“您是吃米饭?还是来碗面条?”,这馒头、面条、米线就是三个独立的品类,品类出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选择领域了,也就是说当消费者要解决某一个生活问题吋,最先考虑到的是某个具体的品类,而不是品牌。这印证了“定位”理论的一句名言“消费者用品类思考,用品牌作出决定”(难怪人家是大师,60年前就总结出来了)。

那又怎样理解“细分品类”呢?

再举例子,比如馒头,本来是一个品类,那后来,随着产品内馅的变化,又细分为“肉馅馒头、菜馅馒头、红豆馅馒头”,品类细分拓宽了同业竞争的赛道宽度,本来馒头只有一个做市场老大的机会,现在一细分,多出来十个不同馅料的馒头老大。一定是先有了饮料,这个大品类,才细分出来“碳酸饮料、草本饮料、饮用水、功能性饮料”的品类细分,顺着碳酸饮料的品类,才细分出“正宗的可口可乐”与“年轻的百事可乐”,今天的元气森林,也是延着饮用水类别,进一步细分,才占领了一个细分赛道,汽车行业、化妆品、食品、服装等几个行业是目前品类细分领域的最强者,这跟我们过去理解的“做大做强”,好象有些不太一样,细分必然是永远在切割更小的一部分消费者,所以我有几次同领导一起去企业,在听取他们做大做强的汇报后,我偷偷地告诉企业,我们不做大做强,我们只做精做深就可以了。

做小庙里大和尚,不要做大庙里的小和尚,就是对细分品类最好的解释。

不要以为“新消费”一定是一件全新的事物,不过是对营销市场细分后的“需求改造”,也不要以为品牌是用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结果,我们今天见一个客户就告诉一个客户“用营销思维做生意,用品牌逻辑做企业”,我们不倡导企业用几十年时间去积累一个品牌,我们告诉所有的企业“用营销的逻辑,前置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来,从命名,从产品,从场景需求,从产品包装,一步步构建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上一篇文章后,有小伙伴偷偷问我,为什么不再有“生产型企业”的说法,那是因为,今天的企业必须考虑“营销前置”,由生产型结构向营销型转换,我们的企业过去学习了很多管理模式,包括“成本控制、效率管理、生产流程、节能高效”,本质上都没有问题,只是这些内容都围绕着企业内部思维在兜转,我们今天必须打开思维去先关注“外部竞争环境”了,去翻一翻上一篇我们讲的动物世界与“三角环境”,只有深入了解了我们的消费者与竞争对手,我们真正做到了营销改变命运。

用营销前置帮助我们的企业构建竞争优势,我们不需要慢慢积累品牌。

我们正在通过细分品类,提出差异化的角度切入消费者需求,我们设法从消费者视角去重视看待产品场景,我们找到竞争对手的软肋去下手,我们去切分一块蛋糕去落地,我们不需要先考虑做大做强,我们应该纵线思维,做精做深一个品类,努力让自己成为这个小品类的第一或者唯一。

这也是小米雷布斯的“爆品思维”的底层思想。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257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