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光照亮人间烟火
——《藏地孤旅》的诗意表达
冯俊龙
作家凌仕江最新出版的《藏地孤旅》,像一束明亮的精神之光,照彻苍茫青藏,让在藏地生活的人,涉足藏地的人,或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西藏的人间烟火气
西藏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想去的地方。凌仕江在西藏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次次离开西藏,又一次次回到西藏。这部《藏地孤旅》,会让到过西藏或没到过西藏的人,领略到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西藏。神奇藏地所有故事,发生在北纬30°上下。
川藏线上,卖松茸的女人,始终认定“我卖的松茸不开花”;骑行西藏的男孩,意气风发青春飞扬;卓玛旅馆两个女人的故事、年轻男女的爱情悲欢;边地少年的落寞、察隅的鹦鹉、神山下的旱獭,真实的西藏,在作家笔下充满人间烟火气。
《藏地孤旅》是一部作家的私人笔记。为了触摸西藏的温度,作家通过行走这种最直接和最淳朴的方式,与西藏的人和物无间隔地接触,呈现给读者不同寻常的惊喜。
全书的开端,沿历史的动脉线川藏线展开,作为川藏线上驴友来来往往的客栈,卓玛旅馆里的山东女人和“马脸”女人,为了生存,各自彰显生命里不同的颜色,为生活不停增添或者删减,日子就在鸡毛蒜皮的矛盾中慢慢消退。到过卓玛旅馆的人,留在其间的“纳木措”“布达拉宫”,或者大厅里一长串故事。
凌仕江不仅记录西藏过客,让读者了解驴友的行行色色,同时也记录长期生活在川藏线上的人们的日常,让读者感知藏地风俗文化。
那位生活在八一镇永久新村的“乔”,是作家青春岁月的记忆。不管他们对未来生活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设想,时间都无一例外地把日落月出冷暖风雨变成碎梦。“娘曲”,意为神女的眼泪,地处尼洋河,它是凌仕江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凌仕江“多年以后”重返青藏的刻骨之地。
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这里神秘、庄严,当凌仕江把这块“太阳照得最多的地方”,用文字展现出来,读者瞬间有一种被“阳光”包围,甚至融化的感觉。
神秘的诗意圣境
西藏的山、湖、寺,西藏的人、地、天,都带着神秘的气质。去西藏的人多了,特别是去西藏寻找诗和梦的男女多了,西藏就浪漫起来,也就更具魅力。
有的人为了观赏美景去西藏,有的人为了寻找信仰去西藏,也有人为了梦想去西藏。西藏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有充沛的阳光,有“不为人知的西藏秘密”。所有人们眼中的圣境,都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
这些“神秘”,不仅是这里有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生物,还有其他地方没有的雪域风情。凌仕江在《当骑行遇到徒搭》里写道:“他们内在有一种‘飘浮’气体,支撑他们随风奔跑自由。”这群青年因为追求“诗和远方”去往西藏,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诗”是什么,也不知道“远方”在什么地方。
《壤塘书》是凌仕江写给壤塘的地方志。“在这里,几乎小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寺庙。村人朝圣寺庙,就像我们在故乡赶集。凌仕江用他如诗歌一样的语言,把信仰悄悄地记刻在每个人心上。有的人在岁月长河里被洗礼,有的人在消磨日子中被遗忘。如此文字,常让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藏地孤旅》与普通的游记大相异趣。这是一个人心的旅行,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家,在进行精神指引。如果读者阅读过《藏地孤旅》,仅看到作家笔下的山水人物,那么他顶多是一位旅游达人;如果读者从《藏地孤旅》中感到神秘,那么他一定渴望远方;如果读者从《藏地孤旅》找寻到了内心的宁静,那么他就从作者那里接受到了精神抚慰。
富有哲理的白色藏缘
西藏的天空是蓝色,西藏的云和雪是白色,西藏的山峰和寺庙是红色,西藏的草原是绿色。那么,“藏缘”是什么颜色?
凌仕江行走在藏地,不管是发现西藏的美丽,还是收拾曾经的记忆,其实都并不孤独。这种并不孤独的藏地孤旅,不是说他一路有伴,而是他与藏地结下的缘分。这种藏缘,应该是纯净的白。
通过对墨脱多角度描写,“一个巴掌大的县城,让你怎能看见它的掌纹。”细腻生动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娓娓叙述,让这个“处处塞满了玄机”的宝地,简直高深莫测。就在这个门巴人、珞巴人生活的窝底里,作家把年轻的自己曾经渴望与之发生关系的往事,不时穿插进来。如果以散文的写法,再多的人和事都可以容纳;如果写小说,也可以增加情节的曲折。
不妨将《墨脱的尖叫》当作非虚构。这样非虚构的作家,文字实在太过跳跃,思维自然也跟着大幅度飞跃。哲思绝对是一个作家的能力,凌仕江对文字的使用与考究,体现出他对世界的理解。看过他的作品,通过他的文字,你就知道许多自己想说出来却不明白、明白了却说不出来的道理。
人生有很多空白,原来是必须留下。西藏的雪很白。在西藏结下的缘分,也像雪一样纯洁。凌仕江在最后那篇《雪地上的空白》里写道:“雪地上的空白,容不下任何解释。”正是为“人生空白”留下的注解。
开篇《无限之光照彻苍茫》“心理阴暗的人,即使踮起脚尖,站在铺满阳光的大地上,他也够不到阳光的影子”,凌仕江的语言背后深蕴着一个巨大的哲理空间:“我们反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属于个人生命记忆的词或句,被长久忽略或遗忘,就像不请自来的阳光,常常被当作廉价的产物……”生命里的遇见,是心与心纯洁的相融;人生美好的缘分,是诚与诚的碰撞。
作者简介:冯俊龙,男,汉族,1970年代出生。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四川日报》《文史天地》《同舟共进》《党史博采》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文摘》及新华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转载(摘)。获解放军报“在党旗下前进”征文特等奖,头条号“青云奖”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