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0115 审美观变化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人文观念发生大裂变的同时,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大裂变。
以“模仿论”为审美规范的写实主义受到普遍的挑战和背弃,但是到底用什么来取代原来的主流美学原则呢,不仅在当时,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型的东西。
在流派纷呈的情况下,各举各的旗帜,各提各的主张。卡夫卡,按其创作年代和活动范围来看,他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并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中的佼佼者。
但他在艺术上在表现主义中并不是最典型的,或者说,他的艺术特征有相当部分是属于未来的。
这就不奇怪,卡夫卡的作品在表现主义运动时期并没有广泛流行,但却被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所注意,且更受战后的荒诞派、存在主义和“黑色幽默”作家的重视。
卡夫卡的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我认为可归纳为“荒诞感”和“悲喜剧”特色,它 们和存在主义的内涵溶为一体。
这在二次大战后成为相当普遍的文学现象。但在卡夫卡生前,却是不多见的。
所以 1920 年卡夫卡和他的青年朋友雅诺施参观一次在布拉格举行的毕加索画时,雅诺施说:毕加索在有意歪曲现实。
卡夫卡马上反驳他:“不,是这种现实还没渗入我们的意识。”其实,那时卡夫卡自己作品中的现实也没有渗入一般读者的意识。
这就是卡夫卡生前的命运:他的作品仅为少数读者所领教。这是一种孤独。
在现代审美意识普遍觉醒之前,始作俑者的这种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无独有偶,西方现代派另一位奠基者乔伊斯,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写成后,先后遭到几十家出版社的拒绝,直到三十年代才准许在国内出版。
近似的例子是不少的。1981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奈蒂,他的代表作《迷惘》早在三十年代即已出版,直到七十年代 才引起重视。
近十几年来国际文坛经常谈到奥地利的罗伯特·慕西尔,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已开始发表了,但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其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特性方被人们深入领会。
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的颁发已接近一个世纪了,现在人们重审它的获奖者名单的时候,普遍认为在西方作家中,至少这几位已故者被忽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斯特林堡、卡夫卡、乔伊斯、伍尔芙。
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些开一代新风的先驱者们生前都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理解,因而都是孤独者。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31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