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

                                  ——读《巨流河》第1-4章

                        袁海霞

翻开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又找到了少有的手不释卷之感。

序言里作者这样说:“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读到这里,是继续读下去,还是丢开呢?我很矛盾:

我真的不喜欢战争题材的书和剧。陪奶奶、爸爸们看着各个抗日、内战电视剧长大的我,直到2003年在怀化芷江抗日受降地看到石刻的受降书上签署的是国民党,深感疑惑。费心查找了一些有限的资料才恍然大悟。从此意识到偏听偏见产生偏信。说来真的可笑,我这名小学老师直到这里才有了些许的质疑的意识。从此对战争剧就有些抗拒了。不几年,终于有人站出来批评“抗日神剧”,我才有些释然。

然而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东北辽宁)落到哑口海(中国台湾)的故事,是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故乡奋战的人写的血泪记录。这样的回忆录又是我所钟情的。

立即度娘,如潮的好评里,我注意到的是:《巨流河》不谈政治。《巨流河》给大陆读者带来了不一般的阅读体验……用一个字形容齐邦媛先生——真。于是我将它带在了包里。在被咳嗽、鼻塞、头痛困扰的一周里,读完了前4章。

这是一段悲伤的成长故事:回不去的故乡,等不到的“爱情”。

一个病弱的小女孩,幼年生活在无父的世界里,终日看到夜晚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六岁时到了南京终于与父亲团聚。然而东北沦陷,一家人背井离乡,相继在南京、汉口、湘乡、重庆、四川颠沛流离,故乡永远只在那歌声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遇到兄长般的大哥哥张大飞,国仇家恨似乎注定了这位飞虎队英雄昙花一现的辉煌。朦胧的少女情怀尚未开启就悲痛永别。“从此之后,我不再提他的名字。我郑重地把他写来的一大叠信和我写去的一大邮袋的信包在一起,与我的书和仅有的几件衣服放在一起。我想,有一天我会坚强起来再好好看看。但是第二年夏天……那些信和一切的痕迹,全留给苦难时代的狂风。它们的命运,在我家日后播迁的岁月中,连想象都难了。”昨晚读到此处,我哽咽难言,泪珠滚滚,加之重感冒鼻塞不通,差点背过气去。

然而,如此深切悲伤的背后,年轻的女孩没有恼怒,没有愤慨。仍是舒缓的沉稳的叙述。有些地方我甚至能读出一些愉悦感。“我至今仍记得我们在永丰镇过的好日子。湖南有丰饶的物产,淳厚的民情和世代厚植的文风……日子过得太平安宁,与世隔绝,真像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美好故乡。”“有一天早上我穿了一件浅蓝短袖的制服,从家门口小坡走上田埂,走那种长满了草的窄田埂需要灵活的平衡,两旁的稻田在大雨后积满了水,在一低头之际,我看到了稻田水里一个女孩的倒影,那是穿了长衫的我啊!我正伸着双手保持平衡,满脸的快乐与专注。头上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变化不已的白云飞驰过去。十六岁的我,第一次在天地之间,照了那么大的镜子。”“我出来的时候,发现所有躺着的同学头下都有几本书。因为他们知道四川强盗都不抢书,书输同音,而且据说四川文风鼎盛,即使盗匪也尊敬读书人。”……我原想这是回忆的缘故,齐先生年逾八十写就此书,战争的烽火连天、血雨腥风在回忆里浅了淡了弱化了。然而王德威先生在此书评论《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中谈到“她的叙述平白和缓,即使处理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不少读者指出这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但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风格之下,蕴含了怎样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又是什么人和事促成了这样的风格?”这样的问题对我是醍醐灌顶。

晚饭时儿子说到复习物理。我笑谈在《巨流河》中看到的一段故事“南开中学有一个有趣的物理老师。他的学生毕业考时物理交了白卷,在试卷上赋词一首。老师阅后给了16字评语‘卷虽白卷,词是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儿子果然来了兴趣,追问“然后呢?”“然后这个学生果然在文学上大有成就罗。物理老师嘛,当然也是一位受学生们欢迎的好老师,不然八十多岁的齐先生怎么还记得他,把他写进书里。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儿子若有所思。想到我昨晚泪珠滚滚时惊到了正在锻炼的他。他好奇什么故事令我如此这般。我顺势跟他推荐“飞虎队英雄张大飞知道吗?那陈纳德将军总听说过吧?”不管他看与不看,埋下一些伏笔总是好的。今晚这是又一个伏笔。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38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