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老子》学习第三十五天
《老子》
现行版本 第三十五章
帛书版本 第七十九章
势大象,天下往
【帛书复原本】
势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古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楚简本】
势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客止。
古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今本】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12处不同,参考楚简,突出的是:
① “势大象”的“势”字,帛书及众多版本均为“执”而楚简为“势”,这里取用“势”字。
老子在第七十三章(今本29章)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连天下都是不可随便夺取的,更不用说比天下更伟大更玄妙的“道”了;
老子在第七十六章(今本32章)说“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地弗敢臣”,“道”是天地都不敢以之为臣的,更不可能执掌它了;
老子在第二十七章(今本64章)说“执之者失之”“无执也,故无失也”,进一步说明了“道”是不可能被执掌的。
■所以,本章诸多版本中的“执大象”,即执掌大道之象的“执”是错误的,应该为“势大象”,即“顺应道的盛大势头或趋势”。可谓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② “过格止”句,帛书甲乙本均为“过格止”,王弼本(今本)、傅奕本等版本为“过客止”,而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过格止”,理由是《尔雅·释诂》“格,至也。”“过格止”三字与上文“安平大”相对为文,自可通。
另,“过”指途经而至,“格”指拜访而至,“止”指至而留下,三字都是到达的意思,然而程度不同,此处泛指“乐从之众甚多”。
③ “古道之出言也”的“古”字,帛书甲乙本均为“故”,而楚简为“古”,这里取用“古”字。此处是承接转折之意,“故”字不符合文意。
【译文】
顺应“道”的盛大势头,天下就会归附。归附后就不会受到伤害,国家就会安定太平。动听的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乐从的人很多很多。而对“道”的评论,可以说:“平淡啊,它是那样的无滋无味。看它,看不到它的形迹。听它,听不到它的声音。用它,价值却无穷尽。”
【解读】
① 承接上一章,老子继续谈论“道”的特征与作用。
老子说,要是普通人谈论“道”的话,他们就会说:平淡啊,无滋无味。
这既说明了“道”的隐性形态与“不可道”的特征,又体现了“道”是“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这就表明“道”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捉摸得了的,这也是“道”的一个特性,即“普通人的不可捉摸性”。所以,人们才会说它平淡、无滋无味。
② 有趣的是,老子把这种“无滋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见”的“道”与“动听的音乐和美好的食物”的现实诱惑对照起来进行了描述,说明人们很容易被感官刺激所吸引,而对五官没法直接感受的“道”是很难捉摸与下功夫去探索的。
这既谈到了人的本能问题,又谈到了哲学的问题,更进一步表明了“道”的深邃、高大、玄妙与难以捉摸的特点。
看来,老子是在告诫人们:要想领悟“道”的更高层次,就得跳出低层次的享乐与俗趣,要达到“格物致知,先格己身”的境界才能有所收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