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外资巨头正在逐渐消失?

乐购这些外资巨头正在逐渐消失,你不觉得奇怪吗?照道理,商场是强者恒强,要说一两个经营不善有可能,可巨头们集体扑盖。不信你把最近逛的超市发评论区,我们看看国产的多还是外资的多。你要知道, 07 年中国连锁超市十强榜单上,外资超市还占据半壁江山,而他 2021 年就只剩两家了。再回忆一下新闻,是不是麦德龙卖身物美集团,就连家乐福中国也有 80% 归了苏宁?这外资超市的大败,真的是因为国产超市的崛起吗?要说清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要先从外资超市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说起。系好安全带发车了,在 1992 年以前,超市是什么东西,全中国可能没几个人听过。因为以前物质条件有限,是人多东西少,买东西是计划经济的配给制,你就算有钱想买也得拿票,所以那会儿都是三尺柜台,根本不需要超市的存在。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计划经济配给制的市场显然已经无法承载我们的日常需求了。

怎么办呢?用市场向发达国家换经验和技术。 1992 年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就为中外合资零售业开启了大门, 1995 年又拓展到食品级连锁经营领域,至此,中国零售市场放开了。从 95 年起,外资商超开启了在中国布局的第一波浪潮,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争相进入中国。巨大的风口之下,本土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福建永辉、北京物美、河南胖东来、湖南步步高这些日后叱诧连锁超市市场的大佬也相继成立。可成立归成立,彼时的本土超市在外资巨头面前,简直和那襁褓中的婴儿无异。你想想,外资商超基本上在 60 年代就成立了,到 90 年代进入中国,已经经历了 30 多年的摸爬滚打,对于大卖场的运营模式已经打磨得非常完善。

其次,外资超市还有钱呐,巨头们基本上都把第一个店开在了北上、广山等一线城市,在拓张时也主要是高举高打的策略,等到本土城市缓过劲来,人都已经在一二线城市遍地开花,此时再想进入就难了。 95 年 12 月,家乐福在北京朝阳区北三环边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了在华的首家门店,先进的促销手段和新颖的商品陈列,使得蜂拥而来的顾客们挤满了卖场。当时的家乐福火爆到什么程度,每天收拾时货架全是空的,供应商连夜送来的货都不能保证第二天货架重新满上。

美国的沃尔玛则落户深圳,开出国内首家仓储式的超市,将低价策略定为其长期的营销手段,承诺若消费者在其他商场买到比沃尔玛价格还低的商品,将退还差价。外资接二连三的骚操作,把本土超市看的是眼花缭乱,这辈子都没想过原来生意可以这么做。 2000 年,外资超市平均单店年销售额就达到了 3. 5- 5亿元,个个赚的是盆满钵满。而本土超市则陷入了倒闭潮。据统计, 1997 年到 2000 年,有 200 余家本土超市倒闭,利润下滑的超市更是数不胜数,只好选择偏安逸鱼。而 04 年取消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的限制,又给出了致命一击,外资商超进入了加速扩张期。

到 07 年中国连锁超市十强榜单上,外资超市就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光家乐福和沃尔玛这两家超市就占据了我国 30% 的市场份额。而乐购、麦德龙、好佑都、乐天的外资超市的纷至沓来,又让他们成了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在当时,如果你跟人说,十几年后,外资超市将或退市、或并购、或抛售,几乎全军覆没。 2021 年中国超市 TOP10 中,永辉超市将以微弱的差距落后于沃尔玛,排名第二, 3- 8 名都会被本土品牌包揽,别人一定当你是疯子。所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外资超市的大败局?他们当初承是承载成熟的商业模式,是承载降维打击。可当时光流逝,社会进步,他们并没有与时俱进,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的钱挣得太舒服了。先说个颠覆认知的,超市,并不全是靠卖货来挣钱,他们的利润结构大致分为三块,一是卖货的差价,二是租金,把大卖场门口或周边的商铺租给小商户。另外还有很大一块是向供应商收费,像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堆投费等等。因为店开的越来越多,品牌名气越来越大,于是卖东西的差价渐渐变动,不那么重要,靠着第二、第三块收入就能轻松躺赚。这导致了传统大卖场变了,变得不再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而是坐等供应商找上门,哪家给的入场费高就买哪家的货。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卖场的经营核心也变了,并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出租货架。找到了这个财富密码后,他们就开始了简单粗暴的复制。

光家乐福从 04 年到 10 年期间,新增的门店数就达到了 141 家,是前 9 年所开门店的 3 倍之多。地域也从 14 个省区拓展至 23 个省份。同样,沃尔玛在 04 年以前仅在 10 个省份开设了 27 个门店,到 10 年已经在全国 24 个省份开设了 219 家门店,数量成了他们自认为的核心,但恰恰却忽略了市场变化。但市场经济之所以高效,就是因为它可以通过竞争来有效配置资源,消费者将会用实际的感受进行投票,而市场也会随之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

当外资超市在收银台疯狂点超时,我们的本土超市可没有一蹶不振。经过 10 余年的学习,国产超市在店铺布局、商品选择与陈列、管理方式、促销手段等方面已经完全达到了外资巨头的水平,而且还在寻找差异化的路径。上海的华联超市发扬小而全特色,结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把调味品等生活必需品放到入口处最显眼的货架上,使顾客能在最短时间内买到,而不像在外资大超市里买一瓶酱油也要上到 2 楼。永辉建立起以生鲜为特色的连锁店,并将地址选在居民区、自干道以及城乡结合部,避免与巨头的正面冲突。

达润发则在二三线城市默默布局,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逐渐取代家乐福,成为我国零售百货业冠军。如此这般结合现实的本地化战略还在各地上演。物美在北京,华润万家在深圳,苏果在南京,步步高在湖南,胖东来在河南,当初的偏安易于如今早已是群雄并齐,在当地的市占率纷纷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没有防住对手的外资商超,怎么也没想到时代会给他补上最后一刀。中国电商的飞速发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41% 增长至80%,而 6000 平米以上的大卖场市场份额则连年下滑,从 14 年的 23. 6% 下降到 18 年的 20. 2%。此消彼长之下,外资商超们的份额明显在被电商所蚕食。因为网络加仓储物流的电商模式,让大型超市形成的规模优势荡然无存,也让他们不通过卖货赚差价,而是在出租货架的模式变得不堪一击。

2012 年,家乐福开始频频观点,后来被苏宁国际以 48 亿元收购了家乐福中国 80% 的股份。 2014 年,乐购被华润收购, 135 家门店全部改名华润万家。 2017 年,每况愈下的乐天马特旗下 93 家门店宣布向利群股份、物美集团出售。 2019 年,麦德龙、麦申、物美集团、外资超市的节节退败,既是国产超市的崛起,也宣告了传统商超时代的落幕。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或许有一天你会找到一个能做上百年的生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只用同一种方式将这个生意做完。百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而商场更是如此。好了,到站下车,这里是小小说,关注我,听更多商业背后的故事。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429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