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3.8志出淡泊,节丧甘肥!

第十三篇第8章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卫公子荆:卫大夫,名荆,字南楚,卫献公之子,因鲁哀公也有一个儿子叫公子荆,故此特加一卫字。

      诸侯之子除继承君位者称为世子外,其余皆称公子。

      据说卫公子荆十五岁就代理国相,处理国事,并且对自己的家业和生活享受,能随时知足,不奢侈。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公子季札到各国去访问。在卫国,他见到了蘧瑗、史狗、史鱼、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谈得很投机。

    他说:“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个卫公子荆,被公子季札列入贤能君子之列。

始:会意字,从女从台,台就是胎,女、台结合,会人生从女人怀的胎开始,“始”的本义是指最初,开始。与“终”相对。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由开始本义引申出首先、刚才等义,如王观《卜算子》:“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始又指方才、然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

      始也指仅仅、只有,如李白的《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仿古始及平台间。”

      因为本义有最初的意思,故又引申出根本之义。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引申出过去之义。

苟合:苟,将就、苟且义。合,足义。

少:最早见于甲骨文,属指事字。甲骨文的“少”字,是在“小”字三个点的基础上,加一个点(指事符号),表示不多。

      最早的小和少为同一个字,后来以三点为小,四点为少。如《孟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少的本义是数量小。读shǎo表示数量少,与“多”相对;读shào指年纪轻,与“老”相对。

      少也指贬低,和称赞相对,如《史记·苏秦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少也通稍,如少顷,有闲也。《孟子》:“少则洋洋焉。”又如《战国策》:“太后之色少解”。

    “少”又是中华姓氏之一。

完:形声字,原义为房屋整齐完好,无缺损,后泛指完美、完整。如“体无完肤”、“神完气足”等。

      完也可以指完成,如“完稿”、“完工”、“完结”等。

      完也可以用作动词,意为使完好、保全,如“完璧归赵”等,

富有:继续增多之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卫公子荆可称得善于处理家业了。当他财货器用始有之时,便说:‘将就凑合了。’到他稍多时,便说:‘将就算完备了。’到他更多时,便说:‘将就算得是完美了。’”

    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说:“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

    理学家杨时曰:“务为全美,则累物而骄吝之心生。”

    作为一个国君的儿子,卫公子荆是一个私欲很少的为政者。他的“苟合矣”、“苟完矣”、“苟美矣”,都是说明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够满足于生活现状。

      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他并没有去追求那些绫罗绸缎、肥马轻裘、高屋大厦,而是把精力放在处理政事上,放在关心民众疾苦上。

      贪求财富,永远不能满足,卫公子荆处处知足,这种“居室不求华美,居心平淡可知”的美德,非常令孔子敬佩!

      有一年,鲁国闹饥荒,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建议降低税收,鲁哀公说现在的税收都不够用,怎么还降低?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老百姓富了,才算富,当官的富了,不算富,同样是公子,同样名叫“荆”,鲁哀公父子却贪得无厌,卫国的公子荆却是个知足常乐的贤人。

    从领导人身上就可以预知国家的命运。孔子明着称赞卫公子荆,暗着在讽刺鲁公子荆,确实高明!

    司马光曾说:“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对物质的追求要有限度,要崇尚简朴,知足常乐。

      一个领导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做到知足更加不易,因为无论是在权力上还是物质上,他所接触的领域比别人更多,面对的诱惑往往比别人更多。

    《菜根谭》有云“志出澹泊,节丧肥甘”凡贪图物质享受者,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进而精神萎靡、空虚,也就没了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甚至,有人为了得到更高一层的物质享受,还会不惜丢弃人格,卑躬屈膝地去钻营。在诱惑面前,马上失去原则,改变立场。 

      相反,持“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态度的人,却能矢志不渝,终成大器。能得善终。

    知足不等于不思进取,而是努力了,能得到什么收获要看淡,得不到的不要勉强,不能为了得到而挖空心思,不计后果。

    环顾这个社会,似乎印证了屈原《楚辞·离骚》中的一句话:“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众人都争先恐后地看谁更贪婪,贪财好利全然不知满足。不禁让人深思!

知足常乐

    《红楼梦》中有一个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增广贤文》中,还有一句与此有关联的话:“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明代理学开山鼻祖吴与弼(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就是个非常知足的人,他创立的“崇仁学派”享誉中外,其下开的“江门之学”、“余干学派”和稍后的“江右王门之学”是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第二次下移的端绪,为中国思想史从朱熹智识主义向内省功夫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与弼弟子胡九韶(字凤仪,江西省金溪县人),深受吴与弼的影响,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淡泊。

      胡九韶年轻时家里很穷,他既当乡村私塾教师,又种田耕地,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读书学习,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虽然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胡九韶却感到十分满足,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祷告,嘴中总是念着:“感谢上天赐给我的清福。”

      妻子看到他那酸腐的样子,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讥讽道:“一日三餐,顿顿都是菜粥,这算得什么清福啊!”

      胡九韶听了,莞尔一笑,说道:“你我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不遭受兵荒马乱之苦;一家人骨肉相聚,没有饥寒冻馁之忧;家里既没有卧床病人,又没有在狱囚犯,生活能够如此平安,这难道还不算人间清福吗?”

      虽然处境贫寒,胡九韶总能保持达观知足的心态。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学兴趣和理想。经过多年的努力,胡九韶最终成为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之一。

      胡九韶说的清福所包括的四点,才是全面阐释了清福最基本的内容,不可缺一。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社会的安定和谐,这是享清福的根本保证,所以胡九韶首先提出“吾幸生太平之世”,这是非常有见解的。

      其次,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没有生活上的负担,当然心境也安适。再次,家中床上无病人。健康的生活让人无忧无虑。

      再者家里没有作奸犯科的人,没有给家人抹黑,家人精神状态很好,生气勃勃,无论工作、学习,都会感到松快。

      胡九韶分析清福,从大环境联系到小环境,从国而到家,从家而到个人,一环扣着一环。

    因此,享清福,也决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人、一家,而要放眼大家。有了国家的安定,众家的和谐,才有各家人享受到的清福。

      “贪”深植于人性的深处,要想把“贪”连根拔除绝非易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修身养性,时刻不忘压制贪心,不要让其外化为贪图名利的行为,更不要让其走向贪得无厌的极端。

      正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所言:“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受用终身。”

      我们一定要力戒贪婪之心,自觉做到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使遵纪守法成为浸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的自觉修养。

    人追求太多,也会失去很多,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太一生水》说:“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人与人、家与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是客观现实,不可避免。我们不攀比,内心就会平静,知足就会快乐!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451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