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子》——走自己的路,追寻内心的真实之道

走自己的路

作为一普通人,深知《老子》这本书原本就不是写给平民老百姓看的。读这书,最初纯属好奇,凑个热闹。可万没想到,后来竟然真得产生了兴趣,情不自禁地就继续了下去,感觉里面的话“字字珠玑”。心想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它到底是写给谁的呢,读就是了。

可这时间一长,问题也就来了。

《老子》一书,行文数千字,分《德经》和《道经》两部分。随着历史的流转,其原文残缺不全,又被多加修改。曾经的《德道经》,如今变成了《道德经》,且版本不一。关于其内容的注解,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嘛!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估计只要是老先生不亲自发话,那就不会有什么定论。所以,刚开始时,心想着,各家的解说都可以听一听、想一想,如果觉得谁说的更有理,那还可以试着做一做。

可能,这也正应了老先生说的那句“多闻数穷”。试图“博采众家”的结果是:自己风中凌乱了!总觉得不通透,胸口总好像堵着一口气,上不来,下不去。

猛然间,记起金庸大侠在讲述源自道家《逍遥游》的《北冥神功》时,曾说过:“本门内功,适与各家各派之内功逆其道而行,是以凡曾修习内功之人,务须尽忘己学,专心修习新功,若有丝毫混杂岔乱,则两功互冲,立时颠狂呕血,诸脉俱废,最是凶险不过。”

于是,恍然大悟:别人的体会和注解固然有理,但那些终究是别人的,未必真正契合自己。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吧!

于是,索性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天马行空地去阅读和理解这本著作,不去顾忌那些句读或理解是符合老先生的本意或所谓的正统,只求自己读着顺畅,念头通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结果,反而有了一番领悟和体会。


原文理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遵照执行的。

但是,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所感受到的那个“道”或者所遵循的那个“道”,不是恒久长存的。


心得体会

一、“道,可道也”,凡事皆有办法,要乐观,要自信。

解决不了的事情,不是因为它真的不可把握,而是我们还没能找到它的“道,或者尚未理解它的“道”。所以,如果我们真心想要了解一件事物,或者真心想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无论它多么复杂、多么神秘、多么困难,只要我们能够耐下心来,努力探求,终会有所得,最不济也能知道什么是不行的。

二、“道,非恒道也”,凡事皆在变化,要变通,不可执迷。

有太多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适合于别人的,未必对自己有效;曾经管用的,未必现在依然可行。嘴边不能总挂着“以前如何如何就是可以的”,或者“谁谁谁那么做了就行”。知道了原理,还要懂得变化,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504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