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少年-徐悲鸿

徐悲鸿曾历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上海南园艺术学院教授、南京第四中山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周恩来总理曾在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赞誉他为一代艺术大师。但他却从“神州少 年”、“江 南贫侠”成长起来的。

徐悲鸿的家乡在太湖之西宜兴县的一个小镇品亭桥。太湖畔素称鱼米之乡,但是品亭桥却是一个偏僻的穷乡镇。一条塘河把它分成上塘、下塘,塘河上筑起弓形的拱桥,傍着塘河盖着一排低矮的房屋,白墙青瓦,正如长江三角洲长网地带常见的水乡一样,倒也景色宜人。徐悲鸿曾在回忆自己童年时说道,“我的祖父在镇上做了十年工,才在河边盖起一所小屋躲避风雨,屋子虽然简陋,但有南山为屏,塘河为带,太阳和月亮,霜和雪,点缀出江南水乡的秀色。我家在这里和打鱼砍柴的人作伴,鸡鸣犬吠,互相唱答,大自然给予我无尽的美丽。”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就出生在这品亭桥镇上傍着塘河祖传的小屋里。

和所有旧时江浙一带的傍河小镇相似,在品亭桥镇的集市上,挑着荣担的农民来来龚笆癌拌爱笆残摆崩挨啊傲癌,桥下的鱼穿梭而过,河里鹅鸭嘎然,偶而还有汽船突突奔驰,给凋敝的村镇点出生机,但墙根下蹲着乞巧,人们的面容泛起菜色,萧条零落的景象又在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惨淡和哀愁。这寻常的品亭桥镇,却孕育着一代艺术大师的童年。从他家口看到的、听到的,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村面貌。这个社会,这样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对多情善感而又酷爱艺术的徐悲鸿,却提供了培养秉性,造就才具的滋养,和日后进行美术创作的一份生活源泉。

他的父亲是自学成才的当地知名画师,他靠卖字画生活,但收入不足糊口,还得在家里收几个私熟小学生,以此得些收入来补贴家用。夏秋之际,还种着七亩瓜田。这是一个典型的半耕半读之家。

徐悲鸿自幼随父亲读《四书》、学诗词,同时从父亲学绘画。在《悲鸿自述》中他曾写道:

“······先君讳达章,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虽居穷乡僻壤,又生寒苦之家,独喜描写所见,如鸡、犬、牛、羊、村、树、猫、花。尤好人物,自父母姊妹至于邻佣、乞写,皆曲意刻划,纵其似仿。·····先君无所师承,一宗造物,故其所作,鲜而特有真气。守宋儒严范,取去不葡,性情恬淡,不慕功名,肆意于山水之间,宴如也。耽咏吟,榜书雄古有力,亦精篆刻,超然自立于诸家以外。······先君为人至敦笃,慈祥恺惮,群遣子弟从学、习画问字者至伙。·····徐悲鸿自幼在这个乡村的美术世家中得到陶洽,而一多半的童年又是在田野里渡过的。夏日白天帮助种瓜,晚上在草棚里看守瓜田。因为借用了邻家的耕牛,便要去替邻人放牛作为报偿。生活这般辛苦,但是在山间水美劳动 歇 息之余,那牧歌般情调,却成为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日后的创作中,他便绘成一幅幅情意深邃的村景画卷。

他六岁起每天读书练字,临墓吴友如的人物画和明清画本,并从“香烟牌子”和西洋画片接触到西方绘画。由于家学的熏染,对古文和诗词在早期就有所涉猎。十岁,随父亲由官兴坐船到溧阳途中,他即兴做了一首五言诗:“春水绿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讯好,舟过万重峦。”清新的《舟行》小诗,生意盎然,而且富有画意。他在学画的同时,曾经多方面汲取营养,又注意攻读经史,在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对日后所创作的几件中国画和油画巨构,都起了借古喻今、古央搬癌崇非靠壬拳阳裹用跨搬拔艾挨苹声泅寝稗袄柏捕昂扳柏袄哀凹布隘

十三岁那年,暴雨冲塌了塘堤,品亭桥镇遭到了意外的洪灾。徐达章只好带着长子徐悲鸿出外谋生。他们流浪到江苏的南部城镇,替人画像,画中堂和花鸟屏。写对联。刻图章。江湖卖艺的生涯使徐悲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增加了更为深切的感受,从而更加激发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徐悲鸿原名寿康,“悲鸿”是他自己起的别名,不言而喻,他是把自己比作一只悲伤的鸿雁。困厄的境遇,造成了他的悲枪忧郁的心理和情绪,以致在长时期中控制着创作灵感,在许多作品中曾体现出“悲天悯人”的创作意向。悲愤奋发的美学意蕴,成为他的鲜明的创作特色,这是和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有直接联系的。但是,少年徐悲鸿并不颓丧,相反却很激越。这时他作画常署名“神州少年”,又为自己刻了一方“江南贫侠”的石章,来表明自己此时的身份。他有志气、有抱负、也有魄力,愿以画笔仗义执言,我们可以从他成熟以后的许多名作,看到艺术家从少年时期就陶治成就的高昂风魄、侠骨风彩。

么直徐悲鸿有几颗常用的压角闲章,如“吞吐大荒”、宰上诉” (取自杜甫诗:“元气淋游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句)等,尤以那方“江南布衣”为珍。因那是齐白石给他刻的。他因在少年时穿着母亲亲手缝的唯一绸衣在筵席上吸香烟,不慎烫了一个窟窿,从此他不穿绸衣,不喝酒,一无嗜好。他自奉极简,也经常诲人俭朴,对浪费的现象深恶痛绝。

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活年复一年,徐达章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徐悲鸿从此肩负七口之家的重担。当时他的绘画名声已传遍四乡,宜兴县的初级女子师范、思齐小学和彭城中学都聘请他当图画教师。三所学校相距五十华里,徐悲鸿为了养家和医治父亲的病,接受了三校的聘书。在江南水乡,坐船来往倒是方便的,但是为了节约开支,他宁愿起早摸黑徒步走到学校去上课。可以说命运安排了一个半耕半读、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年,踏上了艺术教育之路。“五四”运动之前,图画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他想到自己摸索 探求的 艰辛,便以开拓者的精神给莘莘学子尽力教导,初步建立起当一个教有工作者的信念。

徐达章病危,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是两代画家,后来居上,你应当超过前辈。你祖父说过,业精于勤,有志者事尽成,生活再苦,也不要对权贵折腰。......人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父亲语重心长的遗教,成为徐悲鸿没齿不忘的家训。

父亲辞世,家担更重,但徐悲鸿的意志更坚强,在生活和社会的干锤百炼中,画技更精,教法更熟了,终于成长为全国著名画家、一代艺术大师。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586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