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半熟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复杂而微妙的。太亲密会催生很多无谓的烦恼,滋生嫌隙;太疏离又会失去相处的乐趣,少了温情。有温度,不过度,维持半熟的状态,才能让关系更加和谐、长久。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叫“个人边界”。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在身体、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和周围有着明显的界限,表明什么是我们愿意做的,什么是我们难以接受的。用一个形象点比喻来说就是:我们都是带着壳的鸡蛋,想和别的鸡蛋亲近,只能期望去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去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老刘和老李,是发小,关系一直很铁。前几年,他们老家拆迁分房子,两家人一合计,就住在了对门,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刚搬进去的时候,两家人都特别和气,一家做饭两家吃,孩子也是一起接送,逢年过节还互有往来。可是,时间一久,邻居们发现两家人不似之前亲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离得近了,干预也就多了:老李想给书房换个地板,老刘却说太浪费钱了,转眼就把他家装修剩下的瓷砖搬来了;老李斥巨资买了一台相机,自己舍不得用,老刘就要带去公司拍照,还弄丢了镜头盖;生活上,老李一家爱干净,平时家里都收拾得井井有条,而老刘则生活随性,每次串门都把他家搅得一团糟。共用的楼道里也经常堆放着老刘家的垃圾,有时放到发臭了也不丢……时间一久,老李终于忍不住朝老刘发了脾气,两人不欢而散。福楼拜说:生活越亲近,心离得越远。距离产生美。人与人挨得太近,只会放大彼此的缺点。有这么一个常识:我们居住的地球距离太阳大约1.5亿公里。这不远不近的距离,给我们带来了富饶的物产,宜人的气候,让地球不像其他星球那样荒芜、孤寂。据天体物理学家哈特计算得出结论:地球离太阳再远1%,就将会是一个永恒的“广寒宫”;如果再近5%,就将会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地球上将不会有生命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距离太远,关系就凉了,距离太近,只会灼伤彼此。站远一点,相互留足空间,进退得宜,才能久处不累。梁实秋在《谈友谊》里面说:“与人交往,久而敬之,敬是保持距离,也是防止过分亲昵。”作家萧红是鲁迅的粉丝,她逃难到上海后,鲁迅对她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帮助。这本是鲁迅先生的一片好心,却不承想萧红竟频繁登门,这让许广平不胜其扰。在《追忆萧红》中,许广平颇有微词:“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那时鲁迅先生正承受着病痛。萧红的到来,给许广平平添了许多事,除了照顾鲁迅,还得分精力陪伴萧红。甚至在萧红外出赴约时,许广平还要为其打点衣着。后来,在写到萧红前往日本之时,许广平更是用了一句:“她(萧红)终于离开去日本了……”。与人相处,最怕的就是逾矩而不自知。关系再近,少了该有的分寸,缺了必要的节制,也必将逃不过愈走愈远的宿命。老舍先生的散文《一天》里也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天晚饭后,老舍先生正准备写作,这时老友牛先生带新婚妻子前来拜访。聊到晚上八点半,见两人依旧没有起身离开的意思。老舍开始想方法,试图提醒他们早些离开:看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谎说要去看朋友,叫保姆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但老友夫妇完全不顾这些暗示,直至深夜十点,依然兴致盎然。从那以后,老舍便刻意避开他们,生怕两人再登门,扰了自己清净。三毛有句话说得好,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学会与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不让任何一方难堪,才能远近相安,彼此牵挂。周国平老师说: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人之间,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明确边界,熟不逾矩,才能相处轻松自在。国画大师黄永玉曾谈起,他和老友钱钟书是邻居,两家相距仅200米。但在比邻而居的这20年里,他却只去过钱家两次。即使像送春茶、春笋这样的事,他也要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他说:“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正是这种半熟的交往方式,让两人的感情愈加亲厚。钱钟书曾在《谈交友》中提到:“没有比中国古语“素交”,更能体现友谊的精髓。真正的友谊看来素淡,但有超越死生的深厚力量。”古语有言: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朋友之间,最忌不分彼此,凡事都插一脚。把握尺度,捍卫底线,做到熟人生处,才是对友情最好的保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