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到张栻,从张栻到实事求是(上)

公元1164年,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在江西余干去世。

当时的皇帝孝宗得知消息,为之“震悼”,辍朝两日。得享如此哀荣,张浚却没有被送回家乡安葬,而是埋骨于长沙西部的宁乡。

张浚的家乡,在四川绵阳。从江西到四川,虽比到湖南要远一程,但这并不是他不愿叶落归根的原因。

他临终之际,还在苦盼朝廷的战争决策,他对两个儿子说:“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他一生主战,坚持抗金,未能雪耻,无颜见先人。

但,为什么要葬在衡山下?又为什么是宁乡?

只因为,张浚在朝中曾屡遭贬谪,多次被贬往湖南永州,有时又“提拔”到条件稍好的潭州(今长沙)。而潭州西部的宁乡沩山有个密印寺,是佛教禅宗一花五叶的首叶,也是日本佛教的祖庭。据说,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裴如海就在这里出家,他就是白蛇传中的法海。总之,这里自唐朝起就香火鼎盛。

张浚受母亲影响,笃信佛教,常去沩山拜佛访贤。沩山是衡山山脉的分支,也是湘江支流沩水的发源地。

张浚当时置地潭州城中,往返之际,马到沩山南面的官山忽然不走,精通易学的他遂决定将此地作为最后的归宿。

16年后,1180年,张浚的长子张栻去世,也陪着父亲葬在宁乡。

这一对叶落不愿归根的父子,远离故土,远悖家人,两座坟茔,孤悬异乡。

又过了340多年,星移斗转,岁月更张,宁乡县令胡明善,向当时的朝廷申请修建南轩书院(南轩为张栻的号),嘉靖皇帝欣然允诺,敕建南轩书院,又重修据说是宋代御赐的下马碑:“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

而2023年11月,在南方初冬冷湿的风雨中,一支小小的读书会书友队伍,因仰慕张氏父子的高义与学识,自长沙岳麓山,南轩先生与朱熹曾多次会讲盛况空前的岳麓书院,驱车两小时赶往宁乡南轩书院。

行到此地,但见沩水脉脉,官山郁郁,而青山绿水间,白墙黛瓦前,却有山岚袅袅,云雾蒸腾,如水墨氤氲,似万语千言。

书院前小小的纳湖,吐纳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

整饬一新的南轩书院,当年的地基宛在,青葱的草地上似乎还回荡着朗朗书声,还闪烁着一张张雄才激辩的青春面孔。

这里有学舍,有祠堂,有照壁,有园林,甚至,因为是岳麓书院教授们传道讲课的地方,还被称为“小岳麓书院”。

山,是南岳一脉,水,是湘江一支,后世著名的“湖湘文化”渊源于此,烛照煌煌后学。

我却总惦记山上的那一对父子,凄风苦雨里,陪同参观的当地学者不建议我们上山谒墓,而典籍文献里,都少有关于他们更生活化的细节记载,因此更感觉没有即之而温的血脉相连,直到,我找到他们与苏轼的关联。

(待续)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70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