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油光纸

郑重声明: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邵寨塬上也有类似“荆川纸”的纸张,名曰“白油光纸”。但从作用来说,它既不是用来蒙在绣像上描画的,也不是用来写字的,它的用途你绝对想不到,那就是用于人情世故,也就是人去世时所收的“行礼”,所谓“香蜡纸”是也。

香,非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普通的即可;蜡,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得白色的,葬礼送红色的蜡烛,那是大忌,非得被主人家赶出门来不可,估计以后连亲戚也做不成;纸,那就是白油光纸了,一开纸,尺寸大概是78cm乘以108cm,一次性会送很多张,方便主人家做成出帘纸,或者裁剪成长方形,用来焚烧进瓦盆里。

白油光纸于我们而言,却是难得的上佳书写材料,为何?两个字,“便宜”。

一张白油光纸,那时候大概三毛钱,进行对折,裁开,反复对折,再次裁开,5次之后,成为32开大小的样子,再将所有纸张堆叠起来,使之四面对齐。然后取上缝衣针一根,穿上白线,顶头往下1cm处进行缝制,最终成为一个本子。紧接着取来一张牛皮纸,依照本子大小裁剪得妥妥当当。最后拿来铁勺一枚,倒进若干面粉,加入少量清水,用筷子进行充分搅拌。然后从麦草垛上撕下柴草,点火,将铁勺里的事物烧熟,就是“浆糊”了,邵寨塬人称之为“浆子”。用浆子将牛皮纸粘连在本子上,作为前后封面,然后压在褥子底下,利用土炕的热量烘干。这样,农家孩子的手制“作业本”就完工了。

有的人家很穷,穷到没有白线只有黑线。那时候大家的衣裳颜色以黑灰蓝三色居多,色调一般深沉、老气,也就是暗色调为主,用邵寨话来说,就是“耐操”,意思是衣裳耐脏,脏了不容易看出来,可以长时间穿在身上。白色的本子反而用黑色的线来固定,显得刺眼,看着不舒服,不落忍,但这也正是那个年代大家的为难之处——物资匮乏,生活穷苦。

那年头,大队部商店出售的作业本大概5毛钱。为了节省这2毛钱,我们宁愿买白油光纸来做练习本。

白油光纸其实很薄,薄到透光。白油光纸在农村擦屁股也极其遭人嫌弃,因为很容易戳破纸。

我们那时候也把白油光纸蒙在图像上描边,不过对象不是“小说的绣像”,而是语文课本中的插图。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把硬币垫在白油光纸下面,用铅笔来回划动,或者用铅笔涂抹指甲盖,然后用指甲盖去按压硬币,好在白油光纸上拓印出硬币清晰的轮廓来。

白油光纸正面光滑,背面毛糙,不正象征了我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却坑坑洼洼、坎坎坷坷的童年么?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714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