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心中的明月光

    中秋欲仰观明月之夜,然在外求学终难以寻见。团圆不成,赏月又不得,游子情思便愈发不可收拾。然同值此情景,却也有人能跳脱出来,吟出“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诚然,格局放大,不为物役而拘于外在之满月,守住心中的明月光,便能够“千古团圆永无缺”。在我看来,养得一颗光明之心,亦可烛照我辈青年漫漫求索之路,令承载青春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王守仁却在诗中如是写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是啊,人生本就短暂,本就没有多少个中秋节,更何况还有阴晴圆缺了,至行将就木之时,又能见到几次满月呢?因之,真正的满月,当存于你我之心。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一句乃是阳明先生历经生死,悟道龙场所得,诗句中的“光明月”即是先生主张的良知。陆王心学认为人性本善,生来就有良知,但人性却常常被物欲所遮蔽继而变得自私麻木,以至于失去了本我。愚以为,良知之所以被遮蔽,其根本原因便是失去了心中的明月光,迷失了通往本我的方向。正如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人生不会时刻都处于顺境,人生的航程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也自然不会任我们左右。在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今天,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造就了浮躁而善变的人心。于人生的阴晴圆缺和捉摸不定的人心中,我们能做的,便是拉稳这帆,安顿我们的内心,守住心中的明月光,莫要让青春的航船就此迷失 。

  范文正公曾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言,确也诚如斯言。唯有不为物役,摒弃心中杂念,方能坚守良知,养得一颗光明之心。心存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有良知,世界一片光明。

      关于月,阳明先生还写过一首诗: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诗的内容大概是说我们总是被事物的表象蒙蔽了双眼,殊不知把格局放大,一切都会截然不同。人生就如一张白纸,白纸的正中沾染了几滴墨迹。墨迹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遗憾,不尽人意亦或是某些方面的追求。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都停留在墨迹上,而忽略了墨迹之外的部分,然人的欲望又有如高山滚石一般,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久而久之,难免迷失自我,渐失本心。因而放大格局恰是守得光明之心的方法论。

      纵观古今,余所谓明月光无处不在,是古今圣贤所具备的共性。

    坚守者,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潜,因不愿被官场和俗世的尘网所束缚而沦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毅然选择了“守拙归园田”。在那样一个腐败黑暗,权贵弄权的时代,陶渊明虽有大济苍生之志,却无用武之地。“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没有被趋炎附势的官场风气同化,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便独善其身。他宁愿离开这官场,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或许有人会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应受到世人的推崇。实则不然,他一直都没有失掉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本心,也一直没有失掉自己的志向,而是拿起笔,以诗文来写怀,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中构造出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理想社会便是对此的体现。

陶潜归隐后,家里曾遭受火灾,房屋在大火中焚毁,而后诸多天灾又接踵而至,这令他贫困至极,有时甚至不得不去乞食。而到了晚年,面对饥寒疾病的陶渊明依然没有向生活妥协。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操,令后人赞颂不已。陶潜没有将注意集中于官场失意,人生坎坷的“墨迹”,而是清楚的知晓自由对他来说更为重要,选择了回归田园,而格局放大,也使他迎来了不一样人生。 他心中光明,理想便不会暗淡,心中有理想,归隐又何谈消极。

  他抖落了身上的尘土,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缓缓地向世人走来.....

    泯灭者,徒留遗憾,大器难成。

    曾国藩先生曾说过:“成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李斯年轻时曾在上蔡做过小吏,在吏舍和粮仓中各看到了一只老鼠。这两只老鼠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境遇相差甚远。李斯由是得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悟,决心做出改变。他带着满腔热情与希望,辞去了上蔡的官职,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完成学业,拜别老师来到了秦国。正当李斯一展抱负之际,秦王颁布了逐客令以驱逐六国来的客卿,李斯亦在逐中。

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毅然上书秦王,列举秦之先王求贤六国富国强兵的事例,提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观点并指出逐客令一举“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弊端,最终说服了秦王收回成命。自此,李斯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而对权势的迷恋恰恰是其丧失本心的开始。秦始皇死后,赵高欲立胡亥为帝,希望作为宰相的李斯可以提供支持,篡改秦始皇遗诏。李斯最初是拒绝的,但面对赵高以个人权利得失的诱惑,他的良知逐渐被物欲所遮蔽。篡诏令,杀扶苏,害蒙恬,助纣为虐,利欲熏心,最终却难逃腰斩的结局。

对贫困庸碌的恐惧激励着李斯力争上游,改变人生,对权势的迷恋则遮蔽了他的良知,将他推入了深渊。他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个人权利得失的“墨迹”,却放弃了为人的道德底线。倘李斯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便也不会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留下遗憾,让奸佞的骂名掩盖了他的光芒。

于历史的长河中,泥沙埋没了他的双脚,他欲抬脚前行,却滞步不前。

于物欲膨胀的今天,人心越来越浮躁不安,越来越捉摸不定。单凭一腔孤勇,我们没办法改变世界,没办法改变社会,亦没有办法改变人心,但至少,我们能够坚守自我。陶潜因坚守流芳,李斯因泯灭而杀身。我们应当固守本心,还是随波逐流?

  在谈及青春奋斗话题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往往不外乎是诸如“志存高远”、“努力拼搏”之类的字眼,常常忽略了良知以及格局方面的重要性。倘若没有良知,便不能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与法治规范,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如果缺乏格局,便难以打破思维的局限,且容易与人交恶,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因此,坚守良知,明辨是非的价值观以及打破思维局限的格局观也是不可或缺的。

    世事芜杂,变化如流。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太多人选择了随波逐流,迷失其中。然青年一代,承载着民族希望与国家未来,断不能随其流而扬其波,而应坚定信念,恪守本心。也唯有放大格局,抓紧本我的帆,以心中之明月指引前行的方向,方能拨开迷雾,于此洪流中放飞青春梦想,乘长风破万里浪。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783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