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少的梦吗
我昨天晚上做了梦,梦见自己订了一火车票,但是手机里12306的软件却找不到订票信息,眼看着发车时间就要到了,可是我的信息依然找不到。然后正当我拼命刷新手机信息,在软件里东点西点时,突然换了场景。可梦的主题没变,打开手机软件,我的订票信息依然找不到,而且这次12306软件突然变成了其他软件,根本就没有订票功能了,我又着急上火了。如此再三、换了几次场景,一次在家里、一次在吃酒席、一次在陌生场景、等等,如此循环直到醒来。
早上讲给媳妇听,她说我这是找不到出路,走不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用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潜意识的释放。我觉得媳妇说的真对,最近工作不顺利,我投了几次简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获得,心里有些沮丧。我想买张票离开糟糕的工作,但似乎没有没有实现。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梦都是反的,那该多好啊。
媳妇给我,五岁的女儿最近也总跟她讲,妈妈,我做了个梦。其中有一个梦,是梦见有个同学变成了僵尸、把她变成了僵尸,她又把同学的妈妈变成了僵尸……。正当我以为媳妇会吐槽这个梦很奇怪时,她却说,这么小就知道什么是做梦吗?知道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知识面可经我小时候广多了。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哇啦啦啦天下下雨,哇啦啦啦地在哭泣,哇啦啦啦它偷起我的心!
好像陶喆有一首哥就是这么唱的。
我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听这个歌是什么时候了。时间之久远,让我觉得许多年之前的事像一场梦、像上辈子。
是的,有一个说法,我们的梦可能是我们上辈子残存的记忆。什么是上辈子啊?
上辈子是永远也回不去的另一种生活。或许对我们来说,十年、或者十五年,就是人的上辈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能清楚得记得十五年前的事,有多少人还能清楚地回想起十五年前的感受。如果有,也就是模模糊糊的几件事、模模糊糊的几个瞬间的感受吧。
那种生活、那种状态我们是再也回不去的。
梦中的梦,就让它留在梦中。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我清楚地记得在高中的某一天,可能是春天,我给一个同学说,我今年要做一件事,就是要自己写家里的春联,我觉得几个月的时间应该是可以练好的。事实上,事到如今我也没写过家里的对联。我觉得自己写得太差劲了。------有时候我也想,是不是不应该纠结于写得好与不好?自家的春联写上自己想要的话多好啊。超市里买的就那几种,可选择的太少。-----就像自家吃火锅一样,可能没有海底捞的服务好、没有味道好、食材也处理得没那么到位,可在家里吃,那也是一种风味啊。-----为什么要纠结好与不好呢?
要在门口贴上自己写的春联,彰显自己的生活主张。在门口贴上自己写的春联,怕什么丑。生活是挺好玩的事,就当作是一种发人娱乐不是挺好的吗?可以自己写上对联,在对联上画几只小动物,让大宝二宝也参与到其中。一个用手指给对联上色,一个小彩笔给小动物图色。---美好的生活不就是应该大家一起创造吗?
小时候我也给邻居吹过牛,我长大了要给李白写传记。因为李白太厉害了。(似乎还说过要给苏东坡写传记,但我记得不真切了。)
要写一本李白是剑客的书,仗剑红尘里、十步杀一人。要写一本李白是诗人的书,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要写一本李白是仙人的书,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要写一本李白是李白的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大概是初中时的话,可能只要写3本。)
最近看了《长安三万里》,怎么说呢,大概是写出了我心里的李白吧。三个字,“不-靠-谱”。是的,李白不是浪漫的诗人,而是浪荡的诗人。
我试着去读过李白的诗,发现他太分裂了、太飘乎了,一会东、一会西,一会要上天当神仙,一会要入朝当大官,这些事情是可以兼得的吗?一会说什么傲据王侯,一会就写诗狂吹“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即使如此,我还是喜欢李白,李白的潇洒、李白的自在。
我觉得曹植的赋或许可以形容李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简直惊为天人。
《洛神赋》中另外两句也可以用来形容李白,或许更为贴切,”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进若还“。形容美女的不可琢磨,那引得男人神魂颠倒。但如果一个男人想成就一番事业,也如此没有常性,恐怕是注定没有成就的。
李白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家五岁的老大,在我批评她以后,马上就说”你是个坏爸爸,再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然后就去找妈妈、或者跟楼下的好朋友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老爸,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在楼下遇到了不愉快,转眼就忘记了我的不好,要和我一起玩,要在我这里找快乐了。李白官场失意后去寻道,在寻道太难后,又去跟着永王叛乱。简直是想起一出是一出啊。
还有一点,我一直不太想承认,但心里又隐隐觉得他是个自私的人,极度自私的人。从他的诗里,我看到他追求自己的在世俗的欢乐、官场的通达、佛道的梦幻,但是(和杜甫的诗相比)我没有看出他去人民的同情。他也有对赠友人的许多诗,但就像汪伦、孟浩然等等。但是那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虽然能感受到朋友之间感情的浓厚,但也显得他不会照顾人。----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别人去照顾。
李白的诗,适合小孩子读,对未来充满了想象,但不能做一辈子的梦。
有的梦虽然美,但醒来后,还是要直面生活。
因为刚发的一篇文章被简书封了,今天写的文章字数还差1000字,在这篇里补齐。
最近基辛格去世了,我想起曾读过他的书。
我把2年前读基辛格的《论中国》时的读书笔记从微信读书里导出来,粘在了简书上。笔记中95%都是书中的原话,只有5%是我的随想。因为毕竟我是不懂世界格局的人,能有几百字的感想已经是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了。
把读书笔记粘过来,无非是为了凑每日3000字的字数。但是简书不让我偷这个懒,大概里面有什么敏感词吧。所以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是自己的日子还没过明白呢,就指点江山,这是要犯错误地。二是不能把过去写的东西直接当成现在的作业,那样未免也太有点自欺欺人了吧。
我为什么会用微信读书。有几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免费。(目前已有收费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只花过app赠我的金币,还没有花过人民币。另一个就是可以看到热门的评论。这就和看电影的弹幕一样。一般电影的弹幕会有剧透、出戏的风险。但读书是完全不用担心的。读书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万个读者就要一万个哈姆雷特。对于书上的同一句话,看看其他人会不会有别的看法。虽然说用微信读书的人不一定有多么高深的看法,但偶尔会看到许多和自己想法一样评论,也觉得挺有趣。最喜欢看的就是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理解,然后评论区”吵“起来的。理越辨越明,谁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都井底之蛙,以自己的经验和看世界。那么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好的。不过这样也会有些迷乱,因为自己经历得少,所以对很多评论无法作出自己的评判。种种悬而不决,不置可否,似乎也没有起到多想的思考和启发作用。
世界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观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昨天听人民大学张老师的课,学科学往往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上都是新的知识,都是对过去知识的迭代,新的知识一定比老的知识更科学。但学哲学就是学哲学史,并非因为哲学史的观点都是对的,恰恰相反,人的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一样,都没有得到解决。正是因为哲学史上的人观点全部都是错的,或者说谁也没有比谁更正确,所以学哲学的人要知识以前的人是怎么”错“的,我们才能开出一条新的哲学之路。
我想读书也是差不多的。因为读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增长智慧。知识是越新越正确,越多越好。智慧却未必,谁也不能说几千年的老祖宗一定是错了,或许智慧越少越好。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网上有句俏皮话,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脑袋。这说的是忽悠人和挣人钱之难。说这种话的人恐怕是自私自利的。
其实这句话反着说也一样。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学人的智慧装进自己脑袋,二是把自己的钱交到别人的手上。这说的是学习之难和奉献之难。今天先不说利益的问题,只说学习的事。
一个人想接受别人的观点,想获得他人的智慧是很难的。所以有句话说“要知道梨的味道,你得自己去尝一尝”。
哲学上有一问题叫“他心通”。
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感知世界的。可以同一件事,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就拿眼来说吧,大家都知道红绿色盲。如果说一个人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同是好区分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两种颜色认识颠倒了,旁人如何知晓呢?比如我眼中的黑就是别人眼中的白,但是从小,别人就告诉我,我看到的这种黑就叫做“白”。于是别人说这是“白”,我也跟着说是“白”。那别人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我过着黑白颠倒的人生。就好像别人眼中的世界是“正片”,我的眼中是“负片”。
对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定义尚且会出现如此重大的误解,对于社会基面和道德观念的误解和分歧又会大到何种程度?
今天的字数已经凑够了,来一迅速收个尾吧。
接受世界的多种多样,但是也不能用怀疑的眼光和无所谓的人生观来生活。
我们是生活在在地上的物种,不是飘在空中。因此,就算读了再多的书,也不可能超脱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的阶层、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学识。所以,选择一种我们应该选择的观点,不能东飘西荡。
-------这也算是对李白的一种回应。
杜甫是山上的一棵松,虽然高,但仍是深深扎根在大地。李白是天上的一空流云,是真的高,但飘乎不定。
做人还是要做杜甫,不要做李白。
正如古人所说的,杜甫诗可学,李白诗不可学。古人说的是杜甫的诗有章可循,只要坚持研习,还能学得八九分象;李白的诗浑然天成、天才横溢,就算学上一百年,也学无所得。我所说的是,人还是要有谱,有规矩,心无所定,必然身无可依。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83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