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岁,充满变化的一年

这是一篇迟到了一周的生日博文,但或许正如标题,拥抱「变化」是我这一年的年度主题。当然,还是要向关注我的现实朋友/网友们说声抱歉。

如果你在去年阅读了我的生日博文,或许你当时会觉得那篇文章充满了语焉不详的朦胧,对一些事情有所遮掩。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各种意义上,当时其实并不是一个写总结的好时机:许多重要的事情恰处在变化的前夜,抑或悬而未决,抑或不便对外透露。 而在文章中随笔一提的后续文章,最终也一直拖延未写。

所以,希望今年的文章可以好好地梳理清楚这一年的各种变化,清晰地在人生里程上留下一个印记。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去年十月在澳大利亚自驾游的同伴,成为了现在的女朋友。从推特网友,到自驾同行,相遇是随机的偶然;而在去年生日时,是分别后的思念,是透破窗户纸前的忐忑,有太多思绪不能写下。告白之后,依旧是身处异地,她在悉尼,我在新加坡,生活与工作,但有了遥遥的牵挂。得益于国际航班的复苏,又因为我的新工作(在一家金融公司)不支持跨国远程工作,过去这一年里,我在悉尼/新加坡航线上来来回回,对所有航班的时刻与价格几乎已经熟稔。

好几次,在礼拜五下班后,充满期待地前往机场,坐上夕发朝至的航班,努力地睡上几个小时,然后在第二天清晨,南半球的寒冽中,拥抱睡眼惺忪或者同我一样兴奋难眠的她,忘却飞行的疲惫与出入境的琐碎等待;然后又在周一的午后,不情愿地登上返程的航班,用八小时的飞行与三小时的时差,消化离别,重回没有她在身边的日子。

几个月前,她来新加坡远程工作,我在凌晨结束一段出差回到新加坡,迫不及待想要与家中的她相聚。打车回家的途中,我让司机在附近的花店稍作停留,带着几支玫瑰上车,不知是因为买花还是异地的辛苦,司机感慨了一句 Lucky her,我一时有些错愕:幸运的人难道不是我吗?于是下意识地回了一句 Lucky me。现在想来,过去一年的奔波与温暖,都是 Lucky us。异地分别不是主动的选择,只是因为爱的人现在恰好不在同一个城市。而在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中,我能看见,也和她一次次规划,无数种美好,所以彼此愿意等待而心怀幸福。

宕开一笔。在我的自我介绍页面,我写我的运动爱好「如今仅剩跑步」,倒也没错,但在过去一年,这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为了素质拓展活动的加分,也出于往届的历史渊源,纷纷参与上海马拉松的志愿者活动。出于某种追求纯粹目的的不合群,当时的我并没有参加,但是当我独自在南体(田径场)一圈圈夜跑的时候,不论是 21 公里还是 42 公里,都感觉无比遥远却心生神往。曾经和好友畅想,当时的我可以一次跑五公里,那么只要每年让自己多跑几公里,也许有朝一日就可以参加上海马拉松,但可惜我在实现之前就已离开上海。

所以人生中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留给了去年 12 月的新加坡。在自我怀疑与犹豫中,我最终顺利完成,彷佛征服了一座看不见的高山,在我的跑步轨迹上留下了一双看不见的脚印。在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我兴致勃勃地报名了更多的半程马拉松,并准备在一年后(也就是写下本文的今天,但很明显,我没有参加,而是在写作)挑战完整的马拉松。借着参加半马的名义,在这一年,和她去了不同的地方,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比如黄金海岸,比如墨尔本,跑步的多巴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混入了我的生活。

然而乐极生悲,跑步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操之过急。在我雄心勃勃地觉得自己已经征服半马之后,在我骤然加大训练量准备全马之时,跟腱炎不期而至,让我不得不暂时停下脚步。至此,已然数月。期间在不甘心的试探(比如强行跑了两个半马)和伤痛折磨的无奈中反反复复,最终不得不认清现实:一时的休养是为了以后跑得更远,跑步是未来几十年的事情,相比之下,停跑几个月来学会和自己(的身体)和解,是一节必修的课。长期思维听上去不过是简单的道理,却总需要付出代价后才能明白。不知道在跑步内外,还在哪些方面,还有多少节这样的课等着我。

或许是工作?是的,过去一年内我换了工作:在写下去年的文章之时,其实已经拿到了现在公司的 offer,并决心从字节跳动离职,只是当时还在各种流程中,所以没有写明。

对于字节跳动的工作,其实我已经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以谈,在去年的文章和曾经的实习感受中,我想说的大抵已经说完了,这也是我这次离职没有再写一篇类似「我在字节跳动全职的一年半」文章的原因。而且另一方面,我知道字节的同事们都是优秀的人,在工作期间,我已经感受到了不少同事的能力和经验出众,只是公司的环境和文化如此,很多事情没法选择。

而新的工作,在工作内容上,我的职位依旧是软件工程师,除了改用一门小众编程语言 OCaml,每天的日常依旧是写代码,并不直接涉及金融与交易,只是偶尔需要了解一些专业术语与概念,类比之下,大概类似于互联网行业的「业务」开发。但从公司整体的技术栈来说,和互联网公司追求(或者发明)时新技术的思路不同,我司在很多方面依旧使用着相当「传统」的技术,比如,没有使用 Docker/Kubernetes 之类的云原生方案,而是部署到具体的物理机或虚拟机。但在一开始的惊讶和不适应之后,我也渐渐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因。我相信,不论使用何种框架或者工具,作为软件工程师,最核心的技术能力都是相通的。

但更大的不同,其实不在技术上,而在于工作的环境。我一向自认为英语能力尚可,但第一次在完全英语的环境中工作(微软中国和字节跳动新加坡都只能算是不同程度的半英语环境),最初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比起身边无比优秀且英语母语(或者至少有多年英语环境学习/工作经历)的同事,我仿佛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能一点点地重新学习如何沟通交流。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到底是我个性寡言少语,还是因为不懂得如何用英语自如表达,才显得比其他人沉默。过程是艰难的,但也是必经之路,好在同事们都相当包容理解。

除去语言因素,公司整体的文化氛围依旧和字节跳动相去甚远:更严格的工作生活分离,更注重代码质量和 code review,更多的代码之外的人际沟通,更充分的入职培训与辅导,更频繁地和上司的一对一聊天,更多的邮件往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谈论工作不是本文的主要意图,所以就不一一展开了,如果有必要的话,或许之后会写一篇文章来专门探讨这份工作。

整体来说,我对现在这份工作相当满意,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有所获得,同时也有足够的空间留给生活。考虑到工作在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这次跳槽带来的积极变化,可谓是相当幸运。

最后的最后,一些似乎重要又似乎没有那么重要的变化。在这一年,我拿到了新加坡的 PR 身份:曾经对此心心念念,但拿到后我的生活似乎又没有太大的变化,工作与生活照旧,只是多了一点点安全感,不必担心失业后被逐出我生活了两年多的家。我一直觉得所谓归属感是一种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这一年不论是因为出差还是因为旅行,去了很多地方,当飞机落地樟宜机场时,它的亲切与熟悉,它的高效与可信赖,让我无比心安。

所以,就这样飞来飞去,就这样停下脚步思考,就这样在新的环境中,写下过去一年的变化,迎接新一年的变化。顺便给自己一个,迟到的生日快乐。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88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