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诗经《扬之水》里的一场政变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史称“天府雄风,三晋重地”,素有“桐叶封唐地、三晋发端处”之美誉,历史上曾是“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的晋国建都之地。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盛。在三千年前,这里曾经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山西头条#
一、64岁曲沃桓叔欲夺权
公元前745年,这一年他受封地时,已经58岁高龄了。
看着刚刚继位的侄子晋昭侯,他在受封大典上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傲慢,他领旨谢恩,启程去往他的封地——曲沃。
曲沃曲沃,有弯曲的河流,有肥沃的土地。有水可以灌溉农田,有地可以种植粮食。而且封地面积一点儿不比当时的都城翼城小。得到这块封地,他还是相当满意的。
曲沃桓叔回到封地,大力发展经济,而且礼贤下士,有德行有才能,在当地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所以有很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晋昭侯羽翼未丰,自然需要仰仗叔父。但是他忘记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后来曲沃发展的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晋国好像被一分为二了,就有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说,建立国家应该让君王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为祸害!
但晋昭侯没听进去,这些闲言碎语倒让曲沃桓叔沉思良久。论革命斗争经验,他比小侄子足多了,想当年晋昭侯他爸爸从叔父殇叔夺权的时候,他还没出生呢;论土地的大小,他的曲沃很快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当时的晋都翼城;论人心所向,看着这些投奔他的门客,他觉得是时候有所行动了!
天时地利与人和都有了,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夺权称王呢?说干就干!公元前739年,已经64岁高龄的曲沃桓叔采取里应外合的政策,让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他正式带兵进入翼城夺权!!
诗经《唐风·扬之水》正好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我们一起来看。
二、《唐风·扬之水》解析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激扬的河流日日夜夜地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河底的石头被冲刷愈发得干净,棱角也渐渐磨去。看到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那位穿着白衣红衫的君子。现在既然已经见到了这位好善乐施的仁德君子,怎么能不打心眼里高兴呢?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诗人以能跟随桓叔为荣,喜悦之情简直溢于言表。“从子于沃”的“沃”即曲沃,是说有些人已经投靠了曲沃,而且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何以这样说呢?“素衣朱襮”“素衣朱绣”两句可证。从金文看,西周时期王姜就赏赐有功大臣带有红色刺绣衣领的服装,所以,诗中这两句,也应该说的是投奔曲沃之后所得的赏赐,是地位提高的标志。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湍急的河水涓涓流淌,河底的石头在河水的冲刷之下变得像皓月一样皎洁,像贝壳一样光亮。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想起了那位君子。那时,他跟随着穿白衣和红色绣领的桓叔到鹄城来,至今无怨无悔。既然已经见到了这位贵人,还有什么可值得忧愁呢?一、二两章,诗人难以抑制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荣耀和自豪。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第三章中,诗人笔触一转,开始触及这场政变的真相。但他只说自己风闻有机密之令,不敢告诉别人,轻轻一点,整首诗便已经收尾,由此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恐惧。
最后一句呢,很令人遐想。即“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这两个诡秘的句子,它们到底要表现什么意思呢?直接地看是“我”被收买了。不过,也可以曲折地看,因为诗句透露的是“不敢泄露机密”的心思,很明显是在暗示什么。正因为这一句,前人多以为是告密之作。如严粲《诗缉》说:“此微词以泄其谋,欲昭公闻之而戒惧,早为之备也。”
或许诗篇所表达的是这样的现象:一些晋国大臣,因为曲沃桓叔或庄伯、武公的诱引,投奔他们。一开始还因被厚待而欢喜,不久察觉情形不对,曲沃君子是意欲篡权的奸雄,因而后悔无奈,上了贼船却下不来了。这样来看这首诗,诗中对乱世人情的表现,此诗真可谓曲尽情态。
三、曲沃夺权的结果
此后晋国70年内乱,皆由本次曲沃桓叔夺权引起。《史记》中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
这里就是诗经女孩交代的此诗的背景。那么曲沃桓叔夺权成功了吗?我们来看后续:
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曲沃桓叔进入翼城夺权之际,当时晋国国君的支持者势力还很大,他这是赤裸裸的政变啊!于是这些支持者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后来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 ,并且诛杀了内部的叛党潘父。也因此,翼城与曲沃的对立完全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再后来,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曲沃桓叔死后,其子鳝继位,史称曲沃庄伯。 曲沃庄伯死后,其子曲沃武公继位。在曲沃庄伯、曲沃武公的数次攻伐下,杀死五君(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驱逐一君(晋鄂侯)。至晋侯缗二十七年(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才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使晋国重新统一。
从此,分裂已达67年之久的晋国,开始以一个大国的面目重现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
四、诗经女孩说
西周时期礼乐崩坏,而曲沃桓叔的谋逆之举,一下子让晋国分裂成两个地盘,晋国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内乱。从曲沃代翼,成三家分晋之源头,晋国虽最后得到统一,也元气大伤,难逃被秦灭亡的命运。诗经女孩为此作诗一曲,这真是:
“白石粼粼衣朱绣,
曲沃桓叔鹄城走。
晋家分裂七十载,
全因欲望无尽头。”
曲沃桓叔的举动,支持的人会说春秋战国本来就是乱世,当然是能者居上,贤者居上。而像诗经女孩会认为,他本身的行为就是谋逆,是不值得提倡的。假如这70年里晋国没有内乱,好好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