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不能」变成「我试试」
情绪、认知和行动的影响是相互的,这就是为什么积极心理学鼓励在低谷中的人们写成就事件、写每天幸福三件事,因为长期下来,确实能增加自我效果感和幸福感,发现自己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多自信。
人的行为如何改变认知和情绪?心理学有过实验,让家长写自己家孩子的二十个天赋/优势,用SIGN模型。
S是Self-efficacy,自我效能,看看孩子从小到大,有过什么成功经历?他干成过什么事儿?有什么事情让别人很惊奇,怎么把这个东西干得这么好?哪些事情别人常常向他请教?
I是Instinct,本能,发自内心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很少拖延?宁愿放弃休息时间也要做?
G是Growth,成长。孩子做什么成长进步速度特别快?他上来学三天就能达到人家学一个月水平,别人学到某个级别升不上去了,他一下级别就能升上去。
N是Needs,满足感。孩子做成什么事情会前所未有的开心?
很多家长罗列了孩子的20个人格优势后,通过这个行为,对孩子有了新的认知,好像自己看到更多的是孩子做什么什么不行,但其实孩子有很多天赋和优势自己并没有给到支持,情绪上也有了更多的喜悦和幸福感,进而又影响了行为,比如找到更多方法支持孩子、发挥他的优势;给孩子更多肯定和鼓励;努力让自己情绪更平和稳定,而所有漂亮的结果,都是在行动中收获的。我们不需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需要开始行动才能变得很厉害。
让家长就这么写孩子的缺点和优点,一般总是写出来的缺点比优点多。所以通过需要像你提到的这样的具体方法,一步步的引导父母写出孩子的优势来,这样才能开始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对照实验表明,从优势视角去教养,不但父母的压力会变小,孩子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好,因为你不再是跟在他屁股,后面整天说他要改这个改那个, 而是肯定和提供机会,让他做自己更喜欢更擅长的事情。
与其心动,不如行动。任何事情,开始做远比准备做,更会给我们带来成长和收获。很多事总是想着想着就算了,但也许做着做着就成了。或许会犯错,但可以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如果想得太多却不行动,就会一直停在原地。
有句话说,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一个人越犹豫不决,就越容易患得患失。有些人做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与其畏畏缩缩、犹豫不决,不妨让自己先行动起来。先行动起来,能把事情做成,固然很好。万一不成,我们也会在过程中积攒让自己获得成长的经验。
有行动力的人,永远不会把美好的时光留给空想。他们知道,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不会凭空而降。唯有让自己先行动起来,步履不停,走在路上,美好才会逐渐靠拢。人最大的动力是自己,最大的阻碍也是自己。跨过思维里的界限,克服行动上的懒惰,才会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行动可以带来新的经验,带来认知和情绪的改变后又能塑造新的行为,所以就是那句话,“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