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关于前标管理的一些理解和探索(二)

  继上篇,前标应围绕问题或价值而设定。

  同时,还应具备一些关键的条件,例如指标设定后,须有相应的岗位进行承接、纳入考核管控体系(如将指标纳入KPI、定期通报等)、指标异常(未达目标)有机制驱动改善等。

  基于上述思路,对前标进行了复盘,发现如下核心问题:

  1、原来的指标设定,基于对标等,随着业务场景的变化和管理成熟度的阶段不同,存匹配不足,虽有一定的管理价值,但非最关键的切入点,对业务改善的驱动力存欠缺;

  2、指标数据源头,未精准测量,缺乏数据底稿,指标数据客观性难以保障,难以反应业务流程运行的真实性;

  3、指标的责任归属共识性不足。

    初步讨论,我们保留了一级核心指标(如客户履约率、制造交付周期、采购齐套率、客诉率等),对前标进行了增删并改(ECRS)。

  前期,我们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产品及时开发,价值链资源倾斜,并强化研发内部管控,设相应业务领域的指标管控,如研发样机/小批物料齐套、样机制作响应、品质测试响应等;

  现在的场景,核心产品平台已构建完成,产品系列型号已开发交付(后续相当一段时间,将进入迭代模式);

  研发领域从原来确保产品的及时开发,提升到未来核心关注过程的质量,如通用化水平的提升、人均效率的改善、软件程序送测软次的下降等;

  交付领域一方面要持续提升计划管理水平(计划预测准确率)、客户下单后的产品前置适配;

  另一方面要减少制造过程的异常,如物料不齐套、BOM差错等。

  销售领域从原来的广撒网,到现在的聚焦(市场、客户、产品),通过拓客来牵引和衡量市场质量;

  同时,客户的送样,从原来关注送样及时交付、送样的合格率,提升为关注送样订单的转化。

  其它领域依旧是围绕交付、成本等展开,如供应链领域的物料齐套、降本目标的达成;品质领域的测试效率、客诉管控等。

  我们只有理解场景,围绕目标和问题,才能从大局方向,设定合适的指标去牵引经营的持续改善。

  注:需特别说明的一点,前标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动态性,或称临时性特点;

  指标也是需定期复盘,进行增删并改,以确保指标与业务场景、管理阶段的匹配性(待续)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8992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