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

记忆在时间的冲击之下,会慢慢淡忘。而唯文字的记录,让我们多年后可以慢慢回忆起,当时那个瞬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次十多天的北京之行,即将拉开帷幕。对于我而言,有没有什么感受是想记录下来的呢?

(一)幸运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虽然也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我知道这次十多天没有后顾之忧的北京之旅,是很多人支持的结果。当时接到通知时,我考虑最多的是我的课该怎么办。

后来跟桂老师(我曾经的数学老师)一说这个事,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帮我代两个星期的课。我知道他自己已经有九年级的课了,但他没有一点推辞,很支持我去北京看看。临行前,桂老师甚至于担心我会在北京弄丢,让我提前把路线查好。还好,我没弄丢。对于我的班主任工作,跟李老师说了一声,她也很爽快地应下来了,而且经常跟我跟我沟通班上孩子们的情况。

就像我小姑说我的,总是傻里傻气的,但运气总是挺好,我觉得也是。

北京三人行

(二)求索

这次来北京,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得到的更多是教学理念的思考数学这门学科的价值,数学学科教知识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重要。现在双减形势下,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种思路。

以前我对于数学的认知很局限,认为数学是一门学科,很重要。我要做的是努力把课上好,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把知识掌握好,考试能够考好。而对于数学的本质,我没有去进行思考,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一件需要思考的事。

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这个事情的意义跟价值。数学思维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利的。立足于课堂,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去看问题,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对外界的自我判断力。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我们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当然,我们也会慢慢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蚀。我们的价值观会慢慢被改变,我们会慢慢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最后,对事物的判断容易受外界声音的干扰,失去理性的认知。

有一种明显的感觉,教了几年数学的我,相对于以前来说理性了些,看待问题也更客观了些。我之前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凭感觉行事。现在看问题就不再那么偏激了,我想这是在教会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目前双减是一个方向,我如何去实践和落实?我想这个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得是场持久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对知识有一个全局把握,在起始课时搭建好认知的框架。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尝试着放手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当然,单元教学设计要想真正做好落地,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做的,一个人做起来可能比较难。目前于我而言能做的,就是多学习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在说设计 我在鼓掌

(三)求同存异

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当专家的观点发生碰撞时,我们的思维也会出现混乱时,禁不住会问谁对谁错,到底该听谁的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得从赖昊老师的一节微格教学谈起。伍教授在点评一个老师《圆周角》的教学设计时提出了一些思路跟想法,还有一些改进的建议。第二天正好是曹自由老师的微格教学,赖昊老师按照前天伍教授的思路做了同样一节《圆周角》的微格教学。但是曹老师提出了质疑,还有不同的看法。其实,当时我就陷入了迷茫之中。我也很困惑,到底谁说得更对呢?

后来我想到了周总理的“求同存异”,看到两种理念的共性,然后去思考自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做出哪些改变。暂时存在分歧的地方,也不去纠结让自己陷入混乱,把有分歧的地方记录下来。在之后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学习之中慢慢理解就可以了。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容器,不同的材料放进去,加工出来的是一种新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环境不同,学生不同,可能策略也需要稍加改变。所以,我要做的是把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方法放到我平常的教学当中,其他无法理解的就交给时间吧。

同课异构的蔡老师

(四)直面自我

这次北京之行,除了学习,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特别大的成长契机。北京,作为首都,我感受到了她的包容跟理性。在北京,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很友好。

于我,有些遗憾是留在了2015年的北京。这些遗憾,就像生命的碎片。如果能够找回这些碎片,我们的生命也会越来越完整。这些碎片中的力量也会被找回,不念过去,不惧将来。所以,我很感激我遇到了周晶老师,是她陪着我完成了这次直面自我的旅程。

她用心倾听我的故事,没有批判跟嘲笑,更多的是接纳和理解。我跟她的成长经历很像,所以很多想法都能产生共鸣。生命之所以神奇,就在于此吧。一个从未见的陌生人,因为不熟悉,才能放心地把自己最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

每天晚上两个人的促膝长谈,让我们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过的伤,无形中都得到了疗愈。有些伤口,也开始慢慢结痂。虽然未来,各自会在自己的轨道里运行,也不会有太多联系。但我想,这十多天确实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不念过去 不惧将来

(五)值得 

这是最后我想说的,很值得,也很我想对国培背后的团队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如果非要我说我这十几天我学到了些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个确定的一二三来。学习很密集,甚至于很多我都有点听不懂,因为专家研究得太深了。

但对于我们这次培训的100位老师来说,这十多天能我们从工作、家庭、熟悉的环境中暂时抽离开来,又重新回到“学生”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深知一个大的活动开展,背后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这次培训,每个人的收获都不一样。

这些培训中传递出的教学观念,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都产生了很多思维的碰撞。而这思维碰撞之后的思考,就像一颗颗种子被带到了不同的学校。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破土而出,开出繁茂的花。北京教育学院于我,是生命中短暂停留的一段旅程,但这些人,这些记忆值得被铭记。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来日再见!

咱们,来日再见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004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