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暖 文/关中女子
左盼右盼,前盼后盼的终于盼来了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温度也随之很快冷了下来,坐在有暖气的家里,望着窗外白雪纷飞,北风吹树的景象,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过去那些个能把人冻透的寒冷的冬天。
小时候的冬天貌似比现在冷的多,好像也更爱下雪,那个时候庄户人家的取暖方式外乎就是热炕,火炉或者灶堂,晒暖暖或者挤热窝。一场冬雪过后,气温低的人瞬间哈出去的热气好像都能给冻住,房顶上的雪长久不化,院子里已经没有叶子的老杨树和老槐树偶尔会被大雪压断树枝,啪的一声断了枝枝,掉在地上,房檐上一冬天都挂着冰溜子,我们上学的时候,总爱随手掰下你给我喂一口,我给你喂一口的含在嘴里,冰的在嘴里左边倒右边,右边倒左边,这也算是我们的冰淇淋吧!那个时候学校里是没有供暖的,教室里,老师一大早就烧好了炉子,炉子是老师自己的(路远的老师都会住校,就会自己搭炉子做饭,路近的也就没有炉子了)印象中那个时候老师很少,一个老师几乎把班里好多课都上了,一整天都和我们在一起。老师的炉子上架着个大洋瓷缸子,里头熬的茉莉花茶,那味道香的,人都忘记冬天的寒冷了。有了老师的火炉子,教室里好像暖和了,又好像只有炉子跟前还有点热气儿,因为那个时候教室是屋架的,四处漏风,有的窗户有玻璃,没有玻璃的窗户,老师虽然用塑料纸钉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所以我们就特别期待下课,铃一响一窝蜂的往炉子跟前凑,伸出自己冻红的小手,让火苗给自己一点温暖,有时因为挤的太厉害,手低了点,套袖儿,棉衣袖口被火燎着是常有的事。实在挤不进去,带头的一声吆喝,就跑到教室后后头的墙角角“挤旮旯儿”,一边挤一边笑,已经被冻麻的脚丫子也不麻了,被冻住的清鼻也流下来了……
家里的取暖最好的地方就是热炕和灶膛。庄户人家没有客厅啥的,一到冬天热炕就是会客的地方。到了别人家能坐到人家炕上,那待遇绝对是很高的。地头的苞谷杆,院子里掉下来的老树枝,娃娃不穿的旧衣服旧袜子,用坏了的蛇皮袋子,自行车胎都是烧炕最好的材料,炕头也摆出一个副海纳百川的架势,来者不拒。坐在炕上,不管你是经历了多大的风雪,在外头受冻了多长时间,脚伸进被窝的那一瞬间,立地从脚到腿,从腿到腰,从腰到脸,好想打通了任督二脉,热气腾腾!农村红的脸蛋也是越来越红,好像两个大苹果,也似猴的红屁股一般。到了饭点,要是被家人强制的骂下炕要干活的时候,都是争先恐后的往灶膛边跑,硬材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婆也会把红芋,洋芋,花生扔在灶膛边上,等饭熟了,烤好的红芋洋芋比饭都香,我们一个个吃的大黑嘴,顺手在衣服上抹两下,迎来的一定是老妈的笤箸疙瘩。如果中午吃的是搅团或者汤面,婆担心家里的男人吃不饱,还会从馍笼子里拿几个馍“楔”在灶膛里头,等馍皮被火光烤干变硬发出焦黄的颜色,那就是炕好了,拿出楔的馍,用手拍一拍,再在衣服上蹭两下,这就算成了。吃楔的馍一定要先吃外皮,皮脆带干,嘎嘣脆甜,馍里头又是蓬松柔软,又绵又甜。吃完了饭,太阳也出来了,冬天的太阳虽然在寒冷的裹挟下没有那么的温暖,但只要你找对了地方,比如村里的十字路口,庙门口的麦垛里就聚集了很多来谝闲传的人,拢堆火,麦垛窝窝里头一钻,太阳再一晒,真是给个皇上当都不换,说的笑的,那种快乐的笑声是一阵一阵的。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冬天有了暖气,外头再冷,在家里也感觉不到,于是人们多了一些闲情雅趣,围炉煮茶,待客火锅虽然也给我们如今我们生活增添了浓浓的暖意,但只要细细回想去过去的那些日子,又会让我们的心头有了不一样的温暖!
(作者简介:刘 娟,笔名:关中女子,鄠邑区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乡土文学创作,其作品《搅团》、《一把雨伞》、《烧炕》等在《金鄠视野》发表,《香椿芽儿》发表于学习强国三秦文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