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甓略谈

      “秦砖汉瓦晋风骨,华夏繁昌莽昆仑”,道不尽的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说不完的大江东去千古风流。华夏渊源流长、传承有序的文化史,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明遗存、文化典故。

        秦砖汉瓦,作为其中极为独特的存在,既是后人对强秦大汉,内强民族,外敌胡虏,一统华夏的敬仰,也是对秦汉时期国力强盛,建筑物装饰奢华,技艺高超,巍峨壮丽的一个特指称谓。

      砖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我国使用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诗经.陈风》云:“中唐有甓”,“唐”庭院也,“甓”砖也,亦称甎、塼,“中唐有甓”意指堂下经中庭至前门之路乃砖砌也,可确信砖甓古已有之。华夏先民为改善生存条件,抵御兽虫侵害、环境侵蚀,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红烧土”(砖的前身)的长处,逐渐开始有目的采用黏土,制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待风干坚硬,用之铺地,起墙。伴随烧陶发展,古人发现制砖与制陶工艺相近,至商周时期,就已能烧制出坚固的青砖,春秋战国时期制砖工艺更是日渐臻熟。秦朝时,国力强盛,砖开始广泛用于建筑之中,始皇用之筑都城、修长城,建地道、高台等多种建筑。此时砖虽是一种建筑材料,但限于条件落后,仍非一般人家可用,普通人只能居住在泥、木为墙,稻草为顶的草屋。

      古甓遗存多地均有所发现,形制不一,以载画载文其上者尤为珍贵。据考,今存古甓中,早见饰画像文字者,始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为盛。自东晋永和、太元、仪熙后,隋唐虽仍可见,但已式微,至宋已罕有年号。秦砖多以简单几何纹装饰,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纹、方格纹饰,瓦多以画像为主,用笔简单,有树、走兽、饕餮等对称纹饰,画风粗狂而传神。汉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且精美,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等盛世,国力富强,豪强宗族崛起,汉代笃信“人格之天”,视死如生,因而厚葬文化兴起,用砖修筑墓室蔚然成风。画像砖内容也愈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车马、狩猎、乐舞、宴饮、杂技、驯兽、神话故事等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生产活动画面。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藏品极多,受馆长张新宽夫人杨先生所邀,曾去参观学习,领略汉画像砖硕大壮观之美,画像制作浅浮雕、阴刻、凸刻线条饱满,工艺复杂传神,内容极为丰富,银光闪闪,大汉雄风重现,历2000余年,仍如新作。杨先生介绍,馆藏砖多出自河南,同类砖山西等地也有发现,但以河南为上,民国动乱,画像砖流失海外者甚多。古甓品类众多,下文所谈古甓,无论秦汉两晋皆称之为汉砖。

        今所见汉砖,多出于关中、豫、鲁、蜀、浙地,所出最众者,为越中,可见东汉、三国吴、两晋之朝年号,以晋砖为盛。越中,秦汉始有北来之徙民,西晋、三国吴始盛,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至永嘉后衣冠南渡,东晋立朝,北方士族徙居江南,中原之风开枝散叶。古会稽,三吴之地六朝繁华,砖品尤众。朝代更迭,国力民力兴衰,于制砖工艺可窥一斑,盛则砖美,弱则砖劣,但未有中断。东汉、三国吴、晋砖纹饰、文字装饰兼具,以文字砖居多。纹饰多见四神、龙凤、佛像、鸟兽、鱼虫、车马、马戏、钱格、席纹之属,文字有阴阳正反,以正阳为多,字体多见金、篆、隶、行书,以悬针篆、鸟虫篆、铁线篆、秦篆为佳品,文图可模押于六面,多见刻于长条面,文字以纪年、记事、吉语为多。吉语有万岁不败、长生富贵、宜君高官、阳遂富贵、长寿安乐、宜子孙等。汉有十六字方砖,出晋地,文曰:“海内皆臣,岁登城郭,道无饥人,践此万岁”,方寸之间,小篆之风,修雅隽美。蜀地出二十四字汉砖,文曰:“富贵昌,宜宫堂;意气扬,宜弟兄;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阳文方隶,气势恢弘,为字砖之上品。又曾见字谜砖,砖文“朝無月,諱莫言”“諫失言,郡无君”,谜底为韩、陳二字,颇为雅致。砖文“天一后四太常大吉”“传送下出印绶”者,两砖同出,断代为汉,砖文一,出自大六壬十二神将诀歌,与河图洛书相关,砖文二,祈愿子孙出将入相,较为罕见。

        古人制砖,工艺极为复杂,工序繁琐,富有仪式感。河、湖底的高黏土软粘,取其为料,经半年以上的风吹日晒,使其自然分解、松化,然后粉碎、丝网淘滤数十遍后留下最细密的纯土。和水捶打,加以牛畜之力踩踏挤出气泡,制成稠泥,捶打的反复与质量,决定了砖质,还可添加矿物,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理,如三国铜雀台所用砖,制作中加了胡桃油、铅锡、黄丹等原料,富贵人家在和水时也掺以熟糯米汁,增其黏性,烧成后更加坚硬致密。和炼好的细黏土转入制坯模具塑形压实,坯模提前刻有阴或阳字口,所刻书法的好坏,决定成砖字口水平,家世越是富贵、有文化者,制摸书法水平越好。砖坯制成后经1-2个月以上阴干,择吉日即可放入砖窑烧制。经过半月的烧制后,密封的环境使坯体红色铁氧化物被还原为青灰色的低价铁氧化物,直到完全冷却后出窑,形成坚固如铁高密度砖块,声如击磬。受添加矿物的影响,砖色多变,多见有黑红灰白,以灰色最多,绞胎最为惊艳,黑白黄红灰等不同颜色交织在一起,甚是美观,含铁量高的,烧成铁红色,炫目动人。一块古砖的制成,少则用时半年,多则一两年。建筑所用,砖多出于墙、塔,井、墓,以墓砖为多;形制依据需要,多见方、扇、梯形,然以长方形为最多,汉画像大型砖,带有卯榫构件,便于砖砖相扣。

      《庄子》所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所谓“道在瓦甓”也!千年来,改朝换代,兵凶战危、天灾人祸,可记可读之物,古书典籍几经修复,又多受焚毁,甲骨、金鼎多为古物,著文字者甚为罕见,碑石、陶瓦易损,多毁于战火,幸存甚少,而砖埋地下,罕被袭扰,风物人情、年号官职、姓氏繁衍、文字演化、朝代更替、历史事件,内容丰沛,研考价值甚高。

      古甓登堂入室,为世人所好,始因唐宋金石之学兴起,欧阳修著《集古录》,赵明诚有《金石录》,载《汉阳朔砖字》,始见砖书记载。唐宋明多考碑刻、金文,砖文虽有,所见不多。至清道、咸二朝,嗜砖者始众,达未有之盛。以瓦当古甓作砚,古已有之,砖质细腻,高古淳朴,备受推崇,类四大名砚之澄泥砚。瓦甓作砚兴于宋,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皆尚之,亦可入画,拓片装裱悬挂,还可作几座所用。清阮元、张廷济仅得八砖,乐而名斋为“八砖吟馆”、“八砖精舍”。是时集砖著作百出,以湖州陆心源最为名盛,搜蓄汉至元古甓千三百枚,筑亭名“千甓”藏之,辑《千甓亭古砖图释》二十卷,传拓存以影,加以考注,为时之峰脊。

      古甓中,名者以稀为贵,年号早而少者,如西汉建平五年砖为所见最早纪年砖;画面越是精细,记事生动者;年号愈短者,如三国更迭繁复,吴黄武、神凤、天玺等纪年尤为短促,其天玺纪年使用仅六月之短;是年有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者,如晋“永和九年作”砖,更有“永和九年太岁在癸丑”或“晋永和九年癸丑岁”砖文,出山阴,此年王右军书《兰亭雅集诗序》。晋太元砖,因陶渊明《桃花源记》驰名;字体精美者,如汉吉语砖“万岁不败”,面世品类数百种,笔画增删、篆隶互换,变化繁复,其以铁线篆为珍,有藏家专以此砖为好,此外砖因名人镌刻使用者而贵者,如吴昌硕之铭刻砖,鲁迅所用大同十一年砖砚,拍卖会上均大放异彩,以上皆为上品,世人趋之若鹜。

        古甓之好,清后乱世,百业凋敝,日渐衰弱。时至当代,盛世收藏之风日盛,古甓多出,嗜之者又众。今下虽热,但藏界对此物多以研考为好,对收藏品玩砖甓,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出于墓穴,阴气重,于人无益,窃不敢苟同,砖甓较鼎、玉、金银等物,仅是建筑材料尔,而世人皆爱不释手,得之而后快,因此不作辩争。承北海刘兄所教,亦成道中之人,乃作此文。又摹《爱莲者说》,作《爱甓者说》记之。                 

      “秦汉两晋之物,可爱者甚蕃。宋苏东坡尤爱瓦甓。自唐宋来,世人爱甓者甚众,琢而为砚,或书或画,或置于案头,玩味于股掌之间。予独爱其历烈火而不曲,经岁月而不浊,外方内直,不卑不亢,传史载文,谦朴无华,可研考亦可把玩焉。

      予常思,琴棋书画,物之风雅者也,美玉,物之君子者也。砖甓,寂寞于尘埃,不羡闻达,不慕荣华,悠游于江湖之间,真隐逸者也。噫!砖之爱,古有米南宫赵子昂,后有张叔未陆刚甫,近有鲁迅仓石先生也。一部《千甓亭古砖图释》引无数后人竞折腰,慕古人先贤之风,钟爱华夏文明,寄情于金石之中,前赴后继不知倦也。”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17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