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什么?
关于命题比赛里面一道题目,题目本来就是经过一个月的打磨,最后敲定的。改还是不改,团队纠结了三天,整整三天时间。
昨晚终于有了定论。这事情还是让我小小思索了一下。
首先提出整改意见的是区里的教研员。教研员就是老师们眼里的专家了。
于是我们回头再研读。再看的时候,再推敲、再解读的时候,感觉依然是原来的方案好。我是第一个表态的人。我的意见是“不改”。
事情的过程很有意思。团队使用ai来解决这个问题。 Openai回答第一个队员是“第2个方案好”,回答我的是“第1个方案好”。
再问一次,openai回答我的则是“第2个方案好。”
我动用了另外一个AI,两次回答是“第2个方案好。”
我还是不肯让步,坚持了我的理解。团队僵持不下。灵感突至,我就请教了一个外教。外教的回答是“第2个方案好。”
好吧,支持整改的比例是6:1。可问题接着来了,按照整改的方案,我们难以阐释完美的命题思路。
第一天就卡住了不动了。
第二天我咨询了同事。同事就整改的试题进行了一番解读解释讨论。但是团队不满意同事的解读,说服不了团队。那团队的思路在这里还是卡住了。第二天不动了。
第三天团队把试题拿给更多的同事来解读。四个同事中,三个人支持第1种方案,也就是整改前的,只有第四个人支持整改后的。这下团队表示心服口服,维持原来的方案。我就开玩笑说“比例是6:4——整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团队的成员解释说她们选择整改是“出于尊重教研员”专家。(她们内心也觉得整改前的还是要好点。)
看来,好多时候人们做事情做决定,服从命令,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或者说是屈服于权威。在专业领域,作出的决定不是出于专业的角度,有点“可爱”。
不过,我不是想表明我本身有多么高的专业素养。当时坚持整改前的方案是也只是出于一种直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