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33):“竹林七贤”相聚饮酒又是经常喝什么酒?

竹林七贤人人饮酒,又几乎是人人经常大醉。或者说,以饮酒大醉,来反抗封建礼教和表示对当朝统治的不满,已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为。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又莫过于刘伶、阮籍、嵇康、阮咸四人了。

所以,看似一个无聊话题。其实,通过了解他们的饮酒行为,对了解当时朝廷对酒的管控状态以及人们的饮酒习惯,尤其对更好了解认知“竹林七贤”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帮助。

具体说来,中国饮酒,真可谓历史悠久。早在三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培养出了能定向酿酒的“曲蘖”。后来,便出现了经久酿而滤去酒糟的米酒,即“清酒”,还有短期内酿成连糟的糯米酒,即“浊酒”。

至东周未年,便又出现了更多酒品,如用郁金香或香茅草加在米酒里浸沧的酒,即“香酒”。西汉时,各地又能够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谷物酿酒,又出现了如百末酒、桐马酒、石榴酒、梅花酒、琥珀酒,金银酒、紫驼酒、赤酒、甜酒、灰酒、琉璃酒、小糟酒等等。到元代,宋伯仁的《酒小史》一书中,所载酒名更是达到了100多种。

那么,至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相聚喝的又是以上哪一种酒呢?

应该说,都不是。

因为到了西汉,我们的祖先还在“清酒”和“浊酒”等酿制方法基础上,又掌握了一种更先进的“三次”重复发酵技术,或称“三重醇酒”(见:《说文解字》)。而到魏晋时,我们祖先的“重酿”技术又有了更大提高,其最高发酵次数已达“九次”,又称“九酝酒”(见张华:《博物志》),其酒质醇度自是大幅提升,酒精度最高已达近30度,也是当时最上乘的酒品,口味自不必说。也是当时上流社会人士争相饮用的酒品。

当然,话说到此,仍是无法证明当时“竹林七贤”喝得就是这最上乘的酒品。

为证明这一点,我们又不能不说到这一时期朝廷对酒的控制。

应该说,早在西汉前期,朝廷对酒就曾实行过禁酒令。汉武帝时又创行了“榷酒”政策,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年,对酒又开始实行征税制。曹魏之初(献帝时),因年饥兵兴,曹操又曾“表奏酒禁”,并再次在民间实行过一个很长时期的禁酒。

只是曹魏时期的禁酒,更多又是针对民间百姓,对统治者管束并不严格。所以,尽管当时的禁酒制度很严,但也有相当多的史料证实,在民间并没有真正做到“禁酒”,政府严禁,百姓便偷着喝,且为避免因饮酒招祸,大家对这个“酒”字更是讳言。

不过,到了曹丕(魏文帝)以后,曹魏政权为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并能够供更广大的中上流社会阶层奢侈之用,便开始取消禁酒制度,对酒实行专卖。

一时间,在魏晋时期,也就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方面是广大的中上流社会阶层对酒有着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更广大的劳苦大众阶层对酒也有着很大需要。

那么,怎么办呢?

于是,在社会上便大致出现了两种酒(有说三种)。一种酒纯度较高,价钱也自然贵;另一种酒,便是兑了水的酒,价钱自然要低,但口味绝对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即“官卖酒后,酒味溥晋,质量下降,民间又称其为‘苦酒’”。

所以,话题再次回到“竹林七贤”身上。我们说,魏晋时期的这七位贤人,自是不会用“苦酒”来作为相聚时的用酒。更何况,在当时,还有“以白酒为贤者,清酒为圣人”(《魏略》)的说法。

据说,还有一种“中酒”的说法,又成了“中圣人”的代称。所以,当时身为孔圣人第19世孙的孔融,对此极为反感,“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后来,也正如大家所知道,曹操借故将把他杀了。

竹林七贤相聚,纵论天下大事,常以酒醉。一方面可以看出七人的志向和政治主张极为相似;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看出他们的酒量也确实不小。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289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