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038引申义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了引申义,它有直接引申义,也有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它就是在直接引申义,或者其他的引申义基础上再往后引申。

比如我们学过“任”,这个字,我们说它的本义是担东西,也就扛着,从字形上,甲骨文字形上也看到一个人扛了个东西,引申为所扛的东西担子、行李,从所扛的东西再引申为抽象的扛着的东西,这就是间接引申义了。这就是责任、任务。

比如说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是个抽象的任务,从抽象的任务再引申,就是把抽象的任务交给人,这就是委任任用,再引申,任用人就要相信他,就让他去做这件事,就是听认,引申为任凭,苏轼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讲,直接引申义跟本义之间的联想非常紧密,间接引申义,比如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任跟扛东西,跟背着东西,扛着东西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一步步的分析,才能够看出来。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是引申义分成两类。

词义的引申呢,它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从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产生,依托于同一个词型的多义词的新的义项,这是一个,刚才我们举的都是产生新的义项。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这就是在引申到离本义比较远的时候,引申义就产生了从同一个源头它来的派生词、同源词,就拍成了新词,新字,改换了词形。比如说,“朝”是早晨的意思。由于古人去早上再给长者问安,臣子给国君,这个去见国君,谈国家的大事,也是在这个时间举行。

他就引申出一个朝见,这样的,有朝见,再引申表示朝廷,表示有朝廷,再引申表示朝代。这个语音就产生变化了,本来是朝(Zhao),现在变成了朝,字形未变,教材上在548页写在这个里。大家看一看,字形没变,形声变化再产生了新的词。

因此词义变化,这个字形有变化。在派生的词义引申的过程当中也有这个情况。刚才说,我们就是说它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形体。现在我们要说这种新的词义的产生,有的是引申义造成的结果。

比如说偶,本来是木偶,木偶有它成双的特征。应该是把一个真人的形象附着一个木头人,就是双方的行为。

把一个人的形象寄托到一个木头上,是偶然的行为。木头刻成的人对比人,比人来说要笨一点,没有真人灵活,所以,它有愚笨的意思。

成双的,寄托的临时的,这三个方面都分别造出了一些新的词。成双的,比如说偶,这是两个人,遇,在路上相见,表示临时寄托的,比如说公寓的寓,愚蠢的愚,这都是从偶这个字,语音本来是一样,古音是一致的,咱们不管它,我们就说他又造了一些新的形体。这新的形体都是从木偶,引申派生出来的新词。

所以,我们说引申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多义项,一个是同一个元素分化出来的同源词,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现在我们讲第三个问题,词语引申的主要方式。

词语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它的基本的过程就是词从一点就是它的本义出发,沿着本义它的某一个特征,我们刚才讲过,实际是概括的,它概括了诸多的特征,从它的某一个特征所决定的方向,依据本民族的人们所固有的习惯,所产生的联想或者推演,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意义,或者派生出新的词,刚才讲了有两个。

词语它引申,它的主要的方式、条件是什么呢?

我们说就是两个,第一个是概念的具体和抽象,特殊和一般的相互转化。

就把具体的变成抽象的。个别的变成一般的。特殊的变成一般的。比如说“末”,从这个字形可以看出来,本义可以看出来,这是木头在上面加一个指示符号,表示木,这个树的顶梢。左传11年有“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树梢太大了以后,这个树枝就会折断。这用的是本义,我们讲了,分析出来。文献资料有过,明确的末梢。

孟子梁惠王上,“民族以查,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秋天动物身上长出小的细毛顶端,表示一切的末梢。这就是从一个具体的特殊的,指这个树的顶上,引申为抽象的一般的,所有的末梢。

这是我们说的,引申的,它的基本的一般的引申的规律方法,条件途径,就是概念的具体和抽象,特殊和一般的转化。

比如说“横”,说文,横,就是用来插门的横木。横木在这个事物上就发展出两个意义,一个是纵横的意思,因为它是横放着的,所以,它相对于纵来说它横着。

另外一个是阻拦,蛮横的意思。孟子里面,有待我以横,横沥就是恨。汉书的吾王弼传,有吴王日一横,这个横就是蛮横,为什么有蛮横的意思?

因为阻拦那个门开,所以,它有蛮横的意思。所以,横眉立目,横眉立目不是横毛横着,眼睛竖的,不是那个竖的,不对,就是严厉的厉,应该写严厉的厉,为什么?

横就是严厉,严厉就是横,所以,横眉立目,是从内心里面要阻拦你的意志,这种蛮横的意愿在眉目之间显露出来,这叫横。

所以,我们说这是都是概念的,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本来是一个具体的挡住门,现在抽象为一般意义上的蛮横。

刚才我们说的是它的词义的演变,它是相互转化,我们刚才说了这么一句话,抽象和具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什么叫相互转化?

就是有的时候,也有从抽象完具体的,一般向个别的,这种状况比较少一点。比如说阴和阳。

阴和阳,这个是从山之南水之北这样的一个具体的东西,引申为一切的朝阳的面,朝阴的面,抽象为这样的一个概念。

但是,后来又发明一个词叫太阴,就指的是月亮,太阳指的是这个日,这个星球。太阴太阳阴和阳,就是指的抽象下来就指的具体的东西,月亮,阳那个星球了。这是因为这个星球出现一切东西都光亮,这是白天,而月亮这个星球出现的时候,这一切东西都阴暗,因为他是晚上。白天那月光,你看不见太阳照,你看不见月亮,晚上你才能够看见。所以,它有一个相反的情况,这个知道就可以了。

另外一个就是修辞手法的应用,主要是比喻借代修辞手法。

所以,这种意义也被人们称为比喻。比如说崩,是山坏也,山林塌方,声音大而震动人心,这样就可以用来比喻天子的去世,在天下造成的震动非常大,所以,叫驾崩,这个东西用来指天子的死,这就是一个比喻的引申。

比如说,果,本义是我们看过这是一个,这是一个合体的象形字,树上面有这个果实,果实用它来比喻事物最后所得的结局,所有的成果,就用来表示成果,结果。

这是第三个问题,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这个方式,我们教材分成了同状的引申,同位的引申,同性、因果、时空、动静、隶属、正反,虚实。

不是严格的分类,所以,我们要求大家知道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们最主要是抓住,为什么能引申,因为概念它具体和抽象之间,特别和一般之间可以转化,是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的,其实那些都可以涵括在这范围之内。另外再加上一个修辞,这是我们对大家的要求。

现在我讲,第四个问题,词义的系统性。

词语的系统性呢,就是引申意义是非常多的,可是不管引申义怎么多,他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渐的,不断的发展演化而来的。

所以,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成体系的。有本义和引申义,所形成的一个词,它的众多的意义合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义的系统。

关于这个系统,我们讲这么几个概念,第一个词隐藏的多重性。

多重性就是,词义的引申,并不是一次就停留下来不动了,而在引申性的基础上再往后引申,就是我们说的间接引申,多重引申都有多重性,比如说道路是人走的,是本义,然后人走的路,就遵循的意思,就是引导人前进的意思,就引申为引导。

比如说论语的为政里面有,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这就是引导的意思。

走路所遵循的叫做道,在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循的准则也叫做道,就是道理,政治主张学说,学说政治主张都要宣传,所以,道又引申为表示说话等等,他说道他道来,这个就是多重的引申。我们前面都讲过了,不多说了。

多向性的引申,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就是词引申的多向性。

词引申的根据基础,是那个词所表达的事物或者概念的特点,引申义就是从那个概念或者事物的特点,沿着它的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不同的方向来引申。一个事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事物多方面的特点,就决定了引申义的多向性。

比如说,北京的京,北也是一个大的高土堆,所以,它引申出大的意思,从大的引申它在这个城市方面就引申为京城。

在动物方面引申为鲸鱼,这就是大的鱼。在数字方面引申为十兆,这是大的数字,在粮仓里面它表示大仓,京表示大的意思。

再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一个任,这个任了,我们讲过它从人背的担子,扛着的担子引申,表示所扛的东西,人扛,然后人扛的东西,从承担义往后引申,他就表示承担,再引申就表示担保,我承担这个对他的这种责任,就是担保。

比如说,周礼秋官,是周礼仁之则幼儿设置,如果有人担保的人质是担保,如果有人担保就把他放了。人担保他,就是信任他,所以,它又引申表示信任。从承担的东西是一个方向,从承担这个动词又是一个方向,这就是两个方向,这就叫多向性。

第三个,是词义的系统性。

词义系统性是讲一个词的词义引申,往往不是单纯的采用多种的方式或者多向的方式,常常是多层次多方向交织在一起的发展演化,这样来构成一个词义系统。

我们这个教材在在561页,对于时间的间,有一个分析,本义是门缝、缝隙,从空隙引申可以表示在一定的空间方面的距离,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时间方面的距离,也可以表示抽象意义上的距离。

有差别。魏公子列传,里面有“侯生乃屏人间语”,间语,就是偷偷的说,为什么要偷偷的说呢?都是从距离这个意义引申过来的,这样他就构成了一个词义的系统。

这种词义的系统,是我们通过对于词义的各种意义的用法的归纳整理而得的,这个归纳整理,其实这些意义,基本上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型辞书里面,所说的这个词的意义。它多个义项,我们把多个义项进行整理,每个人对于词语的产生先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能不同,给你出来的这个系统,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不影响我们对于词义的掌握,所以我们说,分析词义的系统性,有助于我们对于一个词的意义的把握,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了。

所以,词义的系统性,表现了词义发展的条理性科学性,所以,引申的多重性多样性又体现了词义发展的复杂性,这个都是需要我们能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好,现在我们来讲第三节。同义词和它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对我们阅读古书是很重要的。首先,这是因为古书当中有些词意,只能通过同义之间的辨析,才能够准确的把握。比如说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一个是视,一个是望。望是远距离的,所以,我们才能够知道,“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样。视是直接看近处看,望一定要登轼而望,要往远处看。所以,只有通过视和望之间的区别,我们才能够知道这两个动作的不同。

第二是古人的一些重要的表述和精彩的语言,比如说“诗眼”,一首诗中间最重要的一些字词,它往往就是对一系列的同义词当中,选用了一个体现出来。

比如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花溅泪,实际上是滴下泪。花滴泪花流泪,就不如花溅泪。滴流溅这是同义的,但是溅用得最好。因为他是激起我的泪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拥”,往哪都走不了了。这样的一个作者的心情从这个词里面体现出来的,而这个“拥”,它实际上可以由阻拦,这样的词都是共同的意思,但是在这他用了“拥”,这就是表示了。他选用了一个同义词当中的一个,体现出它的一个特别心情的一个表达。

另外同义词呢,古人常常利用同义词,来对于古书当中的这个词语进行解释,我们要了解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能够对于这些解释,能够真正的理解把握。

再有,在汉语词汇的演变发展当中,有很多就是由同义词构成的双音节词。“悲哀”、“功劳”,这都是同义词构成的同义词,所以,了解同义词汇变系统,对于我们理解把握这些以音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们讲的同义词,辨析的第一个问题,辨析同义词是很重要的,有必要性。

第二,我们来谈一谈如何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基本的方法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认识。要通过对同义词的辨析来加深我们对于词语的分析了解,从而对整个词语系统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都有一个了解,而通过这种系统和联系的分析,也能够明确我们对于一个词的本义,对同义词它们之间的区别的把握。

同义词的辨析,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来进行的方法。

第一个,是辨析同义词的词义上的差别。

包括词义的范围不同,比如说领是脖子,整个的脖子,项是脖子后面,所以,有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对象是后面,颈是脖子前面,刎颈之交。

领和颈和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包容的关系,领就包容了下颌颈,这种范围的不同了,范围的有广有狭。在教材上有行步趋走,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例子。

第二个,词义表示的程度不同。

比如说盗是偷东西,贼是杀人。所以,贼比盗的意义要重要强烈,所以,是它们两个之间有个分界线,就是动了武器,动了刀子,伤害了人命了,这叫做贼,没伤害人命,只是把它拿走了,这叫做盗。所以,盗跟贼之间是个相切的关系,它们两个之间有一个分界线,超过这个程度就是可以。

比如说这个人的哭,叫泣哭啼号,语义的程度有不同,泣是无声的哭,哭是有声的哭,啼是大声的哭,号是大声又有言辞内容的哭,它的悲伤的程度也就不一样。

最悲伤的应该是泣,泣是最悲哀的时候,是没有言语可以表达的,无声的东西。当你让那个号,但你还能够有言语表达,要说内容说清楚,证明那个脑子还是清楚的,你还没有悲伤到那个程度。所以,这有非常程度的不同,这都是一个相切的关系。

第三个,是词义的反映的角度不同。

比如说,敝,是本义是破烂,它着眼于这个破烂就微不足道,所以,它是讲地位的低下。鄙呢,也是表示谦称。他也表示确实不高,往往是谦虚的是说自己的这个鄙人,那是强调自己的见识不如对方。

所以,它们本来是一个破烂,一个表示不开化,这两个意义,引申之后,在一定的范围里面就表示谦称的部分重合了。所以,这是一个相交的这样一种关系。这三类,这对于中期时的辨析,我们要能把握的就是词义范围程度角度。

另外同义词在使用上还有差别。

使用的差别,在意义上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是差别极小,在使用的时候,可能会有差别,这个差别,第一个就是使用的对象场合上有差别。

比如说教材572页讲过,“杀”和“弑”,下级的人杀了上级这叫弑,一般的叫杀。再比如说,我们刚刚讲过,天子去世叫崩,诸侯叫薨,大夫叫卒,士人叫做不禄,庶人叫做死,这就是在使用的对象不一样。可能是根据声音的振动的大小有区别。崩是最大的,薨是第二个的,逐渐的小下去,死的声音最小的。

第二,在使用者组合对象有不同。

比如说教材了,573页举了“畏”和“惧”的例子,“畏”是及物动物,可以带宾语,“惧”是不及物动词,它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它就是使动,比如说,老子里面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惧之就使之惧,使老百姓惧,使动,或者这个“惧”就是一个担心的意思,不断的害怕,担心的是另外一个意义,所以,他担心的“畏”,他不是同义了。“畏”在害怕的意思上是同义的。在害怕同义的意义上说,如果它带上宾语,它就是使动。

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同义词,使用上在组合功能对象上有不同。

另外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有的时候也有不同。

比如说征,征讨的征是褒义的,最早是用于上就是天子攻下,《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 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伐”是个中性的词,跟“征”常常联用,所以,也常常带有褒义,但是它也不一定,比如说,“伐国伐我”,说齐国讨伐我国,所以,它不一定是褒义。

“侵”和“袭”,往往有贬义,就不敢伸张的偷偷的去打人家,那就是不太好的。所以,征伐侵袭,它有感情色彩的因素,教材上举了“赐”和“畀”的例子,也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辨析同义词,刚才我们说是它的,我们采用的辨析同义词,它的这种形式,它的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辨析。具体操作辨析同义词的时候,我们怎么做?

教材上也介绍一些方法。这就是第一个,是分析词的本义,比较词义的来源。

比如说“次”,不前不进,引升为临时驻扎。“设”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军”强调的是军营,他们都当“驻扎”讲,但是本义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上来区别它。

也可以从上下文反义词的探求上,来注意它和分析它。在教材上都有例子,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还要给大家稍微讲一点,就是要注意在辨析同义词的时候,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第一个,重视古人的语言经验。

包括教材上所讲古人的“统言”,“析言”,就笼统的说,研究分析的说。这是古人有很多的成果,需要我们借鉴学习。

第二个要注意的就是有的时候,古人使用同义词,实际上是意在求其同,就不需要特别的去辨析了。

像诗经里面的《关睢》,通过,“荇菜左右流之,原来妇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朱熹有一个注,在翻身的时候,它的翻的这个程度有区别。其实这个诗歌,作者说睡不着觉,在那翻就完了,并不是要区别它的三类有多少,所以,有人说现在朱熹他自己的翻,他也翻不了这么好。所以,这个时候强调是就不要去辨析。

还有的时候,就有的同义词,是由于上下文造成的。

比如说,我们教材里面有《战国策序录》,里面有像我们的教材223页上有一句话“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贵和用构成一个同义词,抛弃了这个来用这个。抛弃了这个以这个为贵,这就是临时上下文,让它成为一个同样表达同样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三节同义词的辨析。

现在我们来看第四,词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词义的理解,我们主要掌握词义有概括性、具体性、确定性和灵活性。这几个要素。

概括性指的是词义的理性方面,去掉了它的次要的方面,表现了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一个认识。这种概括性是说,一个词来概括意义,是用来把这一个词所要表达的对象的抽象为一个词语。

这个词语,它没有把它在记录的具体的对象的内容简单的抛弃,而是把这一项的内容储存在这个词语里面来,因此,这个词义却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这是在语言当中;到了具体的言语的运用当中,实际就是具体的了。在具体在上下文里面,一个词就具体起来。

比如说初,它可以表示当初,也该表示第一部分,也可以表示第一次,也可以表示开始的一段。这些都是这个初的意义的某一部分。但是,到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边,它可能就是应用了其中的一个了,比如说初唐四杰,就是说的唐朝的开始的一段,它就是具体的意思。

所谓词义的确定性,指的是词义,我们不是讲一词多义嘛,词义系统里面有多个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里面只用一个,比如说,“兵”,它有武器的意思,短兵相接武器的意思,它也有军队的意思,用兵如神,“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这个兵,也可以当战士,“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官兵平等这个兵;也就是当军事讲,有纸上谈兵。

但是,到了具体语言环境里面,它就只能是一个,这就是它的确定性,按照确定性的原则,任何一个词在句子当中都只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而确定这个意义,首要的依据就是上下文,但是又不能脱离。词义系统,所以要从词义系统和上下文这两方面,来决定它的这样的一个意义,确定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辞书当中,选择的时候就翻词典,选择也选择最贴切的原因,能讲得通,辞书也能查到。

灵活义,主要是修辞手段造成的,就是脱离了它的词义的系统的,这是在它的造成了词义的灵活。

比如说,我们教材的557页有一个例子,如王安石的诗,“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黄云指的是麦子,白雪指的是丝。脱离语言环境,白雪就不能叫丝,黄林也没有到这个麦子的意思,这就是它的临时的灵活的意义,这是由于修辞手法造成的。这种临时意义,往往是作家个人的创造,并不被社会所公认,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好,我们讲的词语的理解主要是这几个特征,我们应该把握就可以了。

词语的解释,我们教材上说了这么几个意思,第一个是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来解释,我们在文字,我们讲本义的时候提到了。第二可以通过声音来解释词语,我们在讲文字的时候,也提到过形声字的,它的声音其实有意义。包括我们讲连绵词的时候也讲过,连绵词的语音决定它的意义,这都是我们都讲过。

然后教材还讲了一个义训,所谓义训,实际上教材是讲的解释词语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词。以词解释词,传统叫互训,就是以词解词,用一句话来解释它叫做定义或者义言。

这个呢,对于词语解释的形式,我们了解就可以了,不作为我们重点。

我们词汇这一段的通论,请大家特别要注意的重点的,在于一个词语的引申,我们都主要掌握本义的定义,引申意它的类别,就是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和词义的引申的这样一个分析与概念,词义系统的概念这是一个重点。

再有一个重点要掌握辨析同义词,它的基本的方法,然后对于古今词汇的系统里面,他的演变的途径和趋势,我们应该知道,趋势是从它的数量、形式和表示、表达功能上来分,这几点请大家特别要掌握一下。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36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