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36):嵇康之死对刘伶的震动究竟有多大?
众所周知,嵇康在政治主张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是“竹林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学创作上,他更是开创了比兴、寄托、象征等创作手法,是四言诗的开创者,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是“竹林七贤”中公认的最具代表性人物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他的影响力自是可想而知。
这样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自是会成为司马氏篡魏道路上要重点拉笼的对象。所以,到司马昭掌权时,就想礼聘他到幕府做官。他为躲避司马氏的“征辟”,便躲到了河东郡(今山西万荣县、绛县以南,王屋山以东地区,又有一种说法是躲到了山阳(今河南焦作一带)。但司马昭并未死心,又专门派司隶校尉针会带丰厚礼物前去拜访,却遭到了他的冷遇,以至令司马昭怀恨在心。
随后,又是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在离职时举荐嵇康代他任尚书吏部郎。嵇康更是作《与山巨源(山涛字巨源)绝交书》,并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明确表达自己与司马昭不合作的态度,也再次引来司马昭的忌恨。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时,司马昭代魏野心已是路人皆知。很具社会影响力的嵇康即不与司马氏合作,就很难说服其他持不合作态度的人士归附他司马氏集团。为扫清篡魏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所以,司马昭要借吕氏兄弟纠纷一案杀害嵇康,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以上所述,自是已被广大读者所熟知。那么,嵇康的被害,又究竟给刘伶的内心带来多大震动呢?
答案是相当之大。
这个震动之大,又当是从嵇康突然被捕入狱开始。可以说,嵇康的被抓,在当时社会各界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这其中,不但包括“三千太学生”在朝堂外的持续请愿,同样包括最志同道合,被外界称为“竹林七贤”的其他成员,即阮籍、刘伶、山涛、王戎、阮咸、向秀等人的设法营救。
当然,营救的结果已被后人所知。只是,在营救过程中,最令大家深感意外的是,此时嵇康的赴死之心已定,而且相当坚定和坦然。或者说,他没有一点愤怒和焦躁,而是有着“欣然前往”的迫切愿望。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完全能够从他临刑之时,还要求再弹一曲《广陵散》的记述中细细品味得到。
当然,这样的一幕,我们还可以在后世中找到例证,如抗元名臣,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清代以维新志士著称的谭嗣同等,他们都有着这种坚定赴死,以成就“大义”的心态。
而且,历史中更为相似的一幕还在于,嵇康临刑前,并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他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他最好的朋友阮籍或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在朝为官,而且有“蒸蒸日上”之势的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山涛字)在,你不会成为孤儿了。"
话说到此,又不禁有人会问了,既然嵇康与当权的司马氏势不两立,又为何要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为司马氏集团效力的山涛?况且,这个山涛还与司马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这也是我们所提到的历史最为相似的一幕。因为这更如后来的文天祥甘愿赴“义”,致死效忠于南宋朝廷,却并不反对自己的弟弟文天壁开城投降元军,成为降将一样。因为人各有志,作为一代绝世名儒,他决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头上,哪怕这人就是自己的家人。
所以,也正是从嵇康的从容赴死中,也让刘伶更加坚定了坚持自身正确政治主张的决心和信念,这也是自嵇康被害之后,刘伶与其“竹林五贤”所表现出的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即其他“竹林五贤”虽然也坚守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在司马氏集团的强权统治之下纷纷屈服,刘伶也从此走向了最为孤独的一面。
也正是从此之后,“竹林七贤”名存实亡,只有刘伶孤苦地坚守着自己的主张,游走在自己一直坚守的理想世界之中,开始饮酒大醉,时时不醒。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