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德育理想主义

什么是德育理想主义?理想与浪漫相对,也与现实相对。我理解的德育理想主义大概有这么几点:

1.师生关系:与学生“零距离”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当班主任,毕竟年纪也不小了?我的老校长说,当了班主任,才真正意义上拥有自己的学生。李镇西说:教师的生活在讲台,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这句话也无比打动我。我喜欢做班主任,就是我能有机会走近甚至走进我的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我在学生身上获得的爱和力量。学生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

2.“问题”:是德育的资源

我到带过好班,但更多时候我带的是“差班”。“心疼”我的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愿意接差班。差班学生问题多,带起来费力,学生难以出成绩,很多投入都难以有产出。随便想一想,都可以列举出带差班的缺点。但是换个视角去看,结果完全不一样。我也带过好班,其实只要用心,你就有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即便没什么问题,你,想把班级建设的更好,这也是个问题。

怎么看待问题呢?首先要感谢问题的存在,老师的存在就更有价值。没有老鼠,猫也就难以成为好猫了。班主任的成长源于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其次,要用“科研”的眼光解决问题。把德育上遇到的每个难题,都当做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个“问题学生”都当做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用科研的眼光看班主任工作,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李镇西老师提倡“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对我们来说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找一位学生来交流。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等着学生出了问题来找我们解决,这样因为部分学生的不主动,我们也会错过很多面对问题的机会。只有在与学生共同面对问题时,我们才能够与学生建立起类似于“战友”的情谊。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带着思考的大脑,每天进行平凡的工作,这是最好的科研。教书、读书、写书、思考,这是老师每天都应该做的。反思自己,读书写作,老师才能成长。

3.名誉心:是另一种形式的“负责任”

人都有虚荣心,我也不外乎其是。带一个班级,希望它是个好班,带一个学生,希望它出成绩。不仅希望他们好,还希望他们一天更比一天好。我想这是名誉心,不是名誉,它更是一种责任心。

前几天听一场读书会的报告,一个知名教育人说要拒绝流量,流量会让一个人失去发展的初心。我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出名”,但对他的说法却很认可。无独有偶,我的一个很有名的学长曾说,不要去经营太多的公众号,博客等让自己出名的事情,这浪费了你很多用于成长的时间。

苏东坡说过“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做德育工作,既要有平和的心态,也要有是激情的行动;放弃某种欲望,追求某种理想;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只管攀登不问高”,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

张中行先生曾说过:“一切都无所谓,这是外貌;骨子里却是有着坚实的壁垒,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这是心境的彻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禅悦。”

德育工作,可以有些浪漫,不要太过于现实功利,不要忘记理想,这是对自己的勉励。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54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207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