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后,曹氏藩王为什么不起兵反抗?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以谋略闻名。
他深耕曹魏政权内部四十余年,却没有与曹魏皇帝之间形成恩宠报答的忠诚关系。
反而将自己扎根曹魏数十载所积累的功劳人脉,作为篡魏上位的资本,并成功得偿所愿。
他作为从魏过渡到晋的关键人物,于整个三国舞台上横跨了多个时期,并最终控制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因为他,才奠定了三国在军事与政治上最后一统的基础。
那么,面对司马懿的狼子野心,曹氏藩王为何无人站出来带兵反抗呢?
司马懿与曹魏间的恩仇往事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亦是曹魏时期赫赫有名的功臣权主。
司马氏家族,从楚汉时代便是一脉大姓豪族,并在之后发展成为世族阶级,自成一派势力。
而曹氏家族出身门第较低的寒族,且与宦官有关,与司马氏是两大敌对政治派系。
因此曹操在大权到手位极人臣之际,也曾多次试图通过举孝廉制度打压世族力量。
但世族派系多年的运筹经营,使他举步维艰。
而曹操选择启用司马懿,便可以认为是在世族势力的倾轧下顺水推舟之举。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马懿看出刘汉王朝气数已尽,天下将归曹氏所有。
但多年以来与曹氏的对立情绪让他不愿在曹氏集团为官,因此以四肢麻痹症难以起居出行为由,拒绝了曹操的出仕邀请。
曹操闻讯心有怀疑,遂派刺客前去试探,司马懿面对刺客的利刃分毫不躲,真如一个四肢麻痹症患者一般僵直。
刺客将所见尽数汇报给了曹操,曹操这才暂时将司马懿避世之事放下,不再深究。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升至丞相的曹操再次要擢用司马懿,并告知前去招纳的人,若司马懿心有不肯,则当即逮捕。
就这样,司马懿被曹操用强制性的手段征召为文学掾,正式加入了曹氏集团,主要负责经学教育曹操之子曹丕。
但曹操强任司马懿,本就不是出于信任,而更近似一种政治考量。
而被收入麾下的司马懿却展现出了过人的谋略,这更使得曹操不喜,甚至认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
所谓狼顾相,也就是反相。为此,他还多次提点曹丕,并表示:“司马懿非人臣也。”
对此,司马懿虽然心知肚明,却只能佯装糊涂,他凭借自己的审时度势成功地获得了曹丕的信任,每当曹操心有不满,欲图责罚司马懿之际,曹丕总会“每相全佑”,护他周全。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随之升迁,并受命辅佐太子曹丕左右。
此时他与曹操的关系相对缓和了些,并开始在曹氏逐鹿天下之际屡出奇谋。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司马懿立刻得到了他的重用,就任丞相府长史。
而司马懿也不负曹丕之期许,在这个位置上,为曹丕篡汉建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司马懿在军事上为曹魏西抗蜀汉,南挡东吴,所获成绩更是斐然。
公元224年,曹丕率军远征,司马懿留守后方,总揽军政大权,这也是司马懿真正飞黄腾达的开始。
在此之后,司马懿以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并开始真正进入了上层决策集团。
曹丕去世时,司马懿便是顾命御前的三大臣之一,被指派辅佐新帝曹睿,足见其地位之高。
曹睿在位十三年,期间司马懿尽心辅佐,官位再升,迁至大将军,他本人更是颇得曹睿信任。
在曹丕和曹睿执政时代 ,司马懿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却没有威胁到曹丕与曹睿的皇权统治,反而一改曹操时期的韬光养晦,而尽心尽力为大魏的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段时间内,司马懿因斩除孟达,抵抗诸葛亮北伐、剿灭辽东公孙渊割据和反击东吴与蜀国的联合进攻这三大军事战功而扶摇直上,风头一时无两,威望如日中天。
司马懿与曹爽之争
而司马懿忠心耿耿的表象下,隐藏着内心深处的波涛暗涌。
正是在曹丕和曹睿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司马懿累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并同时网罗了一批反魏亲信,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
时至曹睿去世前,司马懿再次获得了同曹爽一同辅佐8岁小皇帝曹芳的重任。
辅政初期,司马懿与曹爽之间并无较大的摩擦。
在礼仪行为上,曹爽因司马懿年长他许多,职位先前也高过于他,于是每有军政事务都要去询访司马懿意见。
但实际上,二人早因权势分配纠葛而暗养班底,以图独掌大全。
作为皇族近亲,曹爽在政治上天生比司马懿更为优越,享有血脉上的天然优势。他也因此开始凭借皇室成员的亲贵身份对司马懿步步紧逼。
在这场政治角斗中,面对曹爽的来势汹汹,沉积多年的司马懿选择了后发制人的策略。
在矛盾公开化初期,司马懿被小皇帝提拔为太尉,名义上升了官职,实际上却失了实权。司马懿也因此告病辞朝,不问政事。
而曹爽则借此机会陆续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到关键的尚书省,并借故排挤司马懿集团的骨干精英,将他们驱逐出权利的核心
但已然蛰伏多年的司马懿,深知韬光养晦之道,为了迷惑曹爽一党,他赋闲家中接见曹爽亲信李胜时,不惜装聋扮傻,以一副垂垂老矣之态骗过了众人。
因此,李胜在回去后对曹爽直接表示:“司马公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此话一出,令曹爽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并自此放松了警惕,不再对司马懿多加提防。
而就在同一时间,司马懿悄悄在洛阳城内蓄养了三千死士,等待时机给予曹爽殊死一击。
这个时机很快来临了。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随皇帝同行,一同去高平陵谒祭先皇,司马懿父子趁机发动事变,以雷霆一击迅速消灭了曹爽集团。
曹爽起初以为交出兵权便可重回侯府,继续做没有实权的富贵人家,也正因为他政治上的天真,使得整个曹爽氏族遭遇了夷三族的灭顶之灾。
从此以后,魏国大权真正落于司马懿一人之手。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绞杀了太尉王凌针对他的反抗起义,并以皇帝之名,逼死了楚王彪。
可以说,司马懿在耄耋之年,以积蓄半生的力量,一举完成了曹魏实际政权向司马氏的转移。
曹氏宗族的沉默
面对多年江山一朝易主的局面,曹氏藩王们为什么不能振臂一呼而奋起反抗呢?
实际上,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曹丕作为历经夺嫡斗争上位的皇子,他与曹植多年的竞争,使他对自己的宗亲充满了忌惮与提防。
因此在他称王之后,他立刻马不停蹄地开始在自己的同族兄弟之间立威。他将曹氏的诸侯王们尽数逐出都城,赶离了权力中心。
为了防止宗亲们在地方权力过大,他还一直有意识地节制地方的军事配给与金钱开销,使得许多宗亲身处藩国,手下跟随的,竟都是些老弱病残之流。
陈寿就曾在《三国志》中直言表示:“魏氏王公,徒有国土之名。”
而在曹氏王朝三十年的发展中,早年间那些可用的忠臣英才更是早已辞世或远离官场,剩下的本家年轻一辈,更没有什么能独挑大梁的能人,足以抵抗司马懿的来势汹汹。
经历了这样发展的各地藩王,实力早已一代一代衰弱,自然是没有什么一战之力。
其次,司马懿多年来深耕曹氏王朝,其势力可谓盘根错节。
作为一代杰出的谋略家,司马懿深知欲速则不达。
因此他虽然与曹氏家族有过恩仇,但在他羽翼不曾丰满之际,从不曾与曹氏直接硬抗。
而是一直隐忍到在政治上有才有能的曹氏王族都接连去世之时,才真正开始显露野心。
而曹氏皇帝的短命,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政治宏图的施展,无法在长线内培养忠贞不二的人才。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一直在默默积蓄政治资本,并在自己的官位上“夜以忘寝”地处理工作,其威望,资历,早已积累至顶峰。
而在他一举斩杀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曹爽一派后,朝廷更是再无力量能与之抗衡。
最后,便是曹爽本身的平庸无能与曹氏集团的日暮西山。
早在司马懿政变之时,朝中便有人将大司徒印偷送了出来,如果他们能拧成一股力量,持印玺前往各地,召令诸侯调集兵马,举曹氏各地藩王兵马仍然尚有与司马懿一战之力。
但曹爽无胆无谋,真的相信了司马懿所说的只是夺权,无意造反的谎话。而朝廷上众多曹氏大臣,竟也寄希望于司马懿本人的托词,认为他真会就此收手。
就在这样的沉默之下,司马懿势如破竹,杀曹爽,灭政敌,并唆使曹芳赐死曹彪,将曹魏的各路王公都移至邺城进行监控,并终于彻底掌握了整个魏国的朝政大权。
而司马懿能一举战胜曹爽,并不是偶然之举。
其本质在于他相对于腐朽的曹爽势力,整体在政治上的表现是较为清明的,他的许多政治措施,真真切切的福泽过一地百姓。
因此,他才能在推翻曹爽集团后,很快地稳定政局并安抚民心。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成功促成了魏晋禅让,登基称帝,并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
280年,随着吴国的灭亡,三国鼎立时期彻底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了由司马家族统治的短暂统一王朝——西晋王朝。
结语
司马懿一朝入仕几十年,在曹魏政权内部潜伏,表面上虽然臣服于曹氏,也为其打下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的思想观念却随着政治形势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最终,司马懿成为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个全新王朝的奠基人。
作为违背了中华传统“忠义”思想的“篡逆”之臣,司马懿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眼中都是品性低劣的忘本代表,为人们所唾弃。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要跳脱出时代的局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以短时间的得以论英雄,而是要将其作为放在时间的长轴上分析判断。
对于有过一定历史贡献之人,我们仍要给予他应有的肯定,尊重历史本来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叶胥,冒炘,论司马懿形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05):80-83.
[2] 付开镜, 司马懿的恩仇观及其复仇行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06):45-48.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