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人是会变的。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交环境的变化,一个人的思维也会发生变化。曾经与之玩得很好的伙伴过几年再聚在一起,总会感到有些拘谨,没有了当初在学校时的舒适和自在。彼此所从事的行业不同,关注的信息也会不同,总会觉得难以聊到一起。
今年夏天我去深圳找我高中时期玩得很好的朋友。虽然在之前我们不经常见面,但一直保持联系。在约定好见面后,我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期待。我想我们之间肯定有聊不完的话题。然而,这种汹涌澎湃的心理在下高铁见到他后,内心的激动感却被冲淡了。毕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我们的外表和言谈都有些微的变化,交谈过程中也有些不自在。
我的朋友最近迷上了一位很火很帅气的男明星,他家里有很多关于那个男明星的海报、周边和杂志。我们的交谈中,他对这位男明星的描述非常密集,总是充满了对他魅力的赞美。虽然我无法亲身体会对一位男明星的狂热喜爱,但我尊重并理解他的喜好。然而,对于一个从未追星的人来说,在短短一两天内听到如此多关于男明星的崇拜之词,我真的感到有些疲倦。但是不管怎样还是不能把这种不适表达出来,因为看朋友那么热诚,我也不能泼人家冷水。
回来之后,根据我的身体对这次会友之旅的感受,其实是不太愉快和舒服的。但是后来我一想,我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我的朋友给我的感觉没有达到我去之前预期的效果,我对我们之间情感碰撞之后产生的愉悦感期望太高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那种极致的欢愉本来就很少见。以及,我跟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彼此之间了解变少了,很难共情了,平时关注的信息又不一样,所以在彼此分享快乐的时候,双方都捕获不到彼此愉悦的点。
不过,目前普遍的社会现象都体现着“聚而不群”的社交模式。比如,一群人约定一起参加活动,仿佛只是为了完成这个活动,随着活动的结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更深入的交谈,除非下次还有这类活动才会再次聚到一起。
另外的现象是独居,就如同我的朋友,他平时除了上班会出门之外,其他时候都是窝在家里。甚至,在我去找他期间,我问他楼下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吗?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居住地附近的环境和商铺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从来不会在附近逛或者买东西。就仿佛住在一个城市,但是跟这个城市几乎没有关联。
或许是因为目前的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想法,大家都依赖于网络,反而面对面交流成为了一种让自己不自在的相处方式。比如我自己,有时候出去见朋友之前我都会有点紧张或者顾虑,会担心跟朋友没有聊天的话题而冷场,会不自在,会尴尬,所以我都会提前做心理建设,甚至有时候会在脑子里面准备一些话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