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校的挑战》引发我的思考
最近,我会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所学校从无到有,它所要承载的社会使命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是后来被人们总结的?还是说应该是具有前瞻的?如何在心灵上发展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主动性?作为老师,到底在教孩子什么?我如何警醒自己“不被形式化”?
这些问题产生于我在课堂上的困惑——我必须要顾及到每个孩子。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当获得一种“力”——学习力,而如今很多班级的状态是“分层”,这种分层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如何去做?我没有答案,但我打算试试。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加清晰了我的图景,以前的图景也许只有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我期待的未来样貌,而现在随着深入,那个图景的轮廓开始出现,高高低低的,五颜六色的,哇,很美好。
我读到《学校的挑战》,正好给我提供了可尝试的抓手,我发现,越接近本质,越“相通”,不同的理念,在本质上,有殊途同归之感。启元是新学校,启元有幸可以看到前辈们所走的弯路,也许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做事情的永远是人,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了关键。人要警醒,不将事情流于形式,人要自醒,学习是不可以间断的。
书中提到的日本“金透小学”,将教学改革坚持了好几十年之久,秘诀在于学校重点研究“课堂中儿童学习的事实”。这点让我反思到两点:
其一,也许我们踏入了一个误区。我们以为,学校是新的,我们缺乏经验,所以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精神依赖于外面成熟的教师,其实,最对我们有帮助的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能跟我坐在一起探讨孩子的,首先是我身边的人。我们也可以就事实来说话,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其二,我们说到孩子的学习力,其实成人更需要。成人更容易整合,尤其是教学自我反思,这是最珍贵的部分。
那么,也许我们的团队里,可以发展出,或者叫激活每个人的“内力”——内在的学习力。教师要扎根于课堂事实,“研读”每个孩子的成长节点,同时,学校内部的研修可以开展起来!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有些小激动。刚刚女儿跑来问我,妈妈,昨天MM妈妈(昨天她去同学家作客)说,太阳正在消耗自己,等到有一天,太阳可能就没了。我瞬间get到她的担心,笑答她:现在没人给太阳闹钟,它也知道白天上班,晚上下班,从来没有失误过;等它老了的那一天,也许它的儿子就会来接班。
女儿释然。
这个小插曲,让我觉得,也许成人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为孩子解读“世界”。好吧,也许启元是使命,就是承载一部分为孩子“解读世界、认识世界”的任务,作为孩子看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和桥梁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