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岩松《白说》(十六)——新瓶装老酒,卖个好价钱

      “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说: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

      这句话很贴合实际,第一是好故事真的稀缺,适合拍成电视或者电影的需要再次精选一下。到头来真正适合搬上荧屏,并得到好评的确实不多。国内的电视剧最近几年尤其在这方面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的电视剧都被翻出来进行重拍。

      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在的拍摄条件和拍摄技术等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借助于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演员群体庞大给了导演选择演员广阔的空间,理论上新版的电视剧理应更加地成功。

      但是事情远非理论上那么简洁、有力,新版的电视剧扑街的概率非常高。有人说这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定义导致人们的印象停留,有人说是因为80版的拍摄模糊让人们忽略了挑剔的细节。

      不过,这两个方面我都不太认可,首先第一点所谓的印象停留其实应该算是一个伪概念,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其实是天生的显性基因。这点可以参照被翻拍很多次的武侠片来证实。第二点可能比第一点更加难以说服大家,看过80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伙伴们都能够看出,这些电视剧中对于面部表情的拍摄非常多,常常出现一个大镜头对着一张表情丰富且变化细腻的脸进行长时间拍摄,面部细节一览无余;其他场景也有这样的拍摄方法和镜头特写。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版的扑街呢?我总结有下面这几个方面,欢迎大家讨论。

01

演员缺乏生活

我们看80年代的四大名著电视剧演员表会发现,很多演员的本职工作并非表演,他们有自己各自的工作;这件事情乍看起来似乎会降低这些电视剧的艺术性,毕竟非专业的理论上肯定不如专业的。不过,事情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比有力更加重要。

怎么说呢?

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这就让他们能静下心来,专心研究自己的角色;不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专业的而草草了解人物,导致表达不到位。他们会为了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台词而不停地揣摩,并且把自己在生活中中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加入其中。曾今有人说贾岛琢磨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一直研究了一路,但是一遇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人家当场就敲定了用“敲”;由此断定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不过这事儿却是不一定,表演需要天赋,但一头扎进去角色里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揣摩方式。

这点在京剧等传统戏曲的表演中非常的明显,很多角儿都是一生只演一个人物。说到传统戏曲,就说到了第二点:真实。

02

真实,年代感

我们仔细看80版的四大名著,无论从场景、穿戴、行动等角度分析,其都有非常高的还原度;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是也需要坚守不能脱离生活。最近的正在上映的电视剧《繁花》进入不少人的视野,我偶尔也去看看评论,其中有一条说的很切合我们今天的讨论,他说明明《繁花》的时代背景是九十年代,可看人物和场景咋就觉得是二十年代。

这个评论我们不讨论他的评价是否可观,只是说场景、穿戴、行动等角度在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果缺乏真实性和年代感,影视作品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等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03

平凡中凸现伟大,不要主角光环

唐三出来就是一路开挂,先是前世记忆,后是干啥啥行,还附带意外收获;配角合理升级,还差点丢掉性命;其他的死了就死了,无足轻重。

霍雨浩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上来就是万年魂环,连我儿子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主角光环有点夸张。

这就是影视界最大的问题,也是在这个快节奏下社会性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耐心的成长和把遇到挫折视为正常的经历。

有人说这是剧情紧凑,接着便有很多人附和。其实并非如此,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80版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样的节凑紧凑感可以说非常密集的信息度,毫不拖泥带水,绝对高于时下最紧凑节奏的剧情。所有的故事既娓娓道来,又不需要炸裂的主角光环来辅助,在一个个合理的情景之下根据人物的个性进行合理的、合情的、合适的“升级”和“进化”。

故事是好故事,新方法是好方法,如何让人们品出好感受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

新瓶装老酒,瓶子的设计还是要贴合老酒的口感和韵味,清楚明白地知晓自己卖的是酒,瓶子只是锦上添花且要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685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