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吴灭以及贾充之死,为晋朝带来了什么?

我是一个拆书匠

《两晋悲歌》:西晋平吴(五)

从头到尾推诿扯皮的党争之战

司马炎做了伐吴的人事部署,具体的就不一一阐述,几个关键点是防备王濬成为下一个钟会,任用杨家的人,让贾充担任总指挥,这样既可以在不利的时候让他背锅,得利也可以稳住他的心,让他不要有太多微词。

一开始的时候肯定遇到了一些困难,像杜预部根本就打不动。这个时候以贾充为首的阻挠派又在那儿唱衰,司马炎从中调和,得以让灭吴行动继续下去。

事情的转机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当王濬的船驶出三峡,这个天然的关口之后,打起来几本上就势如破竹了。但是,由于王濬素以狂放著称,司马炎对其不甚放心,令其舰队驶至建平时受杜预节度,驶至秣陵(南京)时受王浑节度。

杜预向王濬表示,他不会掺和,更不会争功,让王濬放开手脚来打。杜预这个人给我感觉一直很识大体,明辨利害。他明白王濬这个人的性格,如果有人透露出争功的意思,保不齐王濬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杜预从出场开始,一切行为动机,都是指向灭吴这个整体战略目标。

但是出身高门士族的王浑就没有杜预那么好的脾气和肚量了。王濬到了受王浑节度的地界,却对王浑派来的使臣说,此时风大,舰队有惯性,无法调整方向啦。遂一路打到建业,孙皓开城投降。吴灭。

可想而知,王濬的不听调度很快就招到了王浑等高门大族的攻讦。司马炎这次还算宽厚,不然史书上可能连王濬的名字也留不下来。说起来,王濬也是士族——弘农王氏,但是跟顶级士族太原王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且弘农也因为出了杨皇后这一支外戚势力,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厌弃。

那为什么也一直和阻挠派叫板的杜预就没有被找茬呢?因为杜预是司马炎的姑爷,嫡系,有司明白找他的茬根本就是白搭。说到底,出来混,会打有什么用,还是要看势力,看背景。

司马氏终极诅咒的炸弹安装完成

灭吴之后,群臣上奏请司马炎封禅。但是司马炎始终观望贾充的脸色,迟迟不愿封禅。

282年四月,贾充终于去世了。司马炎在十二月便对司马攸进行了任命,让他即刻至封地青州赴任。

这个任命一下子让整个朝堂物议沸然,几乎所有阶层都对这个决定表示反对,包括司马炎最有能力的叔叔司马骏以及司马炎少年时的好友中护军羊琇,极力上书反对。结果都因为皇帝不理他们的建议,竟然活生生地气死了。

司马炎这个任命的底层逻辑就是他从今天开始就要收权了,司马攸走了,这个朝堂我司马炎说一不二。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人会极力反对了。

王浑上书,表达了对杨氏外戚和司马氏高辈分诸侯的担忧。杨氏作为外戚,是很不被这些高门接纳的。对于司马攸,大家对他的人品和能力都十分肯定,如果司马炎走了,大家是相信这个叔叔可以很好地辅佐弱智侄儿的。但如果把他调走了,其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司马懿的儿子呢?难道他们就不会成为司马衷的威胁吗?

结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司马攸薨了。

通过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小吏推断司马攸、司马骏、羊琇他们的突然死亡,其实都有可能是被“隐诛”了。

司马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调高了皇子诸侯的比重,以期他们能够拱卫纯质皇帝司马衷。

总结:司马炎在276年病重的一年,做出了稀释士族和宗室的决定,扶持杨家外戚。

282年,贾充死后,司马炎志得意满想要撵走司马攸,未成想惨遭失败。司马攸死了,各方势力死的死,走的走。

司马炎在最后的日子里,反思了扶植外戚的方针,转而寄希望于皇子们,大肆封王。290年,撒手人寰。

就这样的安排,为之后悲惨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747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