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一
教学改革一浪一浪的袭来,有些变革的确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作业”这个对于老师、学生来说最熟悉不过的课堂学习的衍生系统,近十几年却鲜有改变。
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存在的关键环节。学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作业必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即便如此,学校对作业的研究依然非常匮乏。我们对于作业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拿来主义”,各种印刷成册的教学辅导材料一直是学生作业的主要来源。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作业常常被边缘化,很少成为被研究的主题。但作业每天每时和学生相伴,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低。常生龙老师的《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为一线老师解开了作业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走近作业,了解关于它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第一章常老师主要分析了作业设计的一些理念:
1.不放大作业的作用。作业到底有没有用?大部分老师认为非常有用,尤其是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增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度。这就是我们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的理论基础。但是我们要弄明白哪些东西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度。实际上,只有有用的作业才会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何谓有用?即:能帮助学生规划时间、创造意义、促进深度理解。教师要努力让作业发挥正向作用,可以设计适合家庭活动的作业,如:利用厨房材料做科学实验、研究家庭族谱等;要设计“不会被看作是作业”的活动,如烹饪、做手工、玩文字游戏、网络搜集信息等;要加强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只有有用的作业,才是有效的作业。
2.把握影响作业的心理因素。要想让学生爱上作业,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中把握好学生的以下几个心理要素:一是态度。态度指的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金价。由三个要素构成,通过理性分析,对一件事情做出的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判断,通常被称为情感因素,因为喜欢或不喜欢而产生的感受,通常被称为情感因素。与人的行动有关的因素,通常被称为意向因素。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情感因素取决于作业看出来是否令人感兴趣。教师在作业设计是一定关注这一点。二是内在动机。涉及三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三种需求相辅相成,共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三是自我概念。这是对学习者自身的描述。
3.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线老师,一定要明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作业设计体现要体现差异化。
4.注重作业中的互动。要有协同学习的理念,努力改变学生做作业时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状态。比如多给学生布置一些长周期作业,多布置一些需要合作的作业等。要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比如给学生提供他人解决此类问题的范例,让学生从模仿中中学习;给学生提供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的基本框架或者解题思路,让学生按图索骥、理顺思路;给学生搭建与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以防学生因为对作业情境不熟悉而无从下手;在作业中设计提示性语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的外界资源;做阶梯式设计,设计一系列思维层次逐级提升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渐接近自己的潜在发展水平。
教师一定要转变那种“把作业做对才是好”的概念,避免以学生的作业对错简单的评判学生学习水平和智力水平的高低。要营造鼓励犯错、支持挑战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重建作业评价标准,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这样,即使出现错误学生也不会畏惧。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782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