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是一种错误
1月11日, 英国《经济学人》评论文章
五年前,中国的汽车的出口大约是日本的1/4,但是五年以后,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出口量达到今年达到了,去年达到了500万。
整个西方工业届被吓坏了,他们有着比较痛苦的切身体会。按照美国的统计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后,造成了美国100万工人的失业。但是,中国汽车可能对欧美汽车行业的冲击和损害,很可能被夸大了。
首先西方工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失业当中大约有80%是由技术更新换代所造成的。电动化是不可逆的,西方汽车行业的可能的大规模失业,是来自自身向电动化的转型,而不是来自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冲击。
其次,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欧洲的本土车企会找到与中国的车企进行竞争,并且达到新的势均力敌状态。这是有历史案例的,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及90年代,日本汽车跟韩国汽车纷纷进入欧洲市场,一开始欧洲车企师傅丢盔弃甲,但是最后双方都形成了一个均衡,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从来没有超过20%。同时那么欧洲同时借助日本,韩国以及东亚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打入了这些市场,并且实现了销售增长和规模的扩大。
最后。欧洲汽车也可以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投资,进行互惠互利的产业能力互补,并结成联盟,避免两败俱伤的竞争,例如,大众已经入股了小鹏等等。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推行,到2035年整个欧洲已经实现了不再生产原油车。那么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不会因为某个国家或者政客不喜欢中国的产业而终止或者延缓,但是中国将帮助欧洲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这个绿色目标。
在欧美汽车的消费是最大众的消费之一,如美国汽车的消费占到全国整体消费的7%左右啊。从目前各个方面得到的消息,包括瑞银进行对比亚迪的海鸥进行了拆解,发现由于比亚迪确实在成本控制上远远领先于欧洲企业,因此它也可以帮助欧洲的消费者节省汽车消费,并且把多余的钱放在别的方面。
经济学人认为欧洲车企竞争不过中国车企,有三个比较大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智能化。中国的消费者比较年轻,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娱乐要求比较高。
第二个就是欧洲的车型的更新换代速度太慢啊,经常是24到36个月,那中国的车型基本上一年推出一个新车型。因此不是中国消费者抛弃了欧洲的汽车,而是欧洲的汽车已经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个互联网公司大量参与到汽车产业,带来全新的产=技术和产品思维,开始用手机电脑等电子消费品的思维去优化和改造汽车。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