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没福报?
《历史因果录》
崔衍(音演),唐代官员。
崔衍的继母李氏,很不喜欢崔衍。崔衍任职富平县尉时,父亲崔伦正好出使吐蕃,很长时间后才回到家中。崔伦回来后,李氏故意穿着破烂的衣服去见崔伦,崔伦问她为什么穿得这么破,李氏说:“在你出使吐蕃这段时间里,崔衍既不给我饭吃,也不给我衣穿!”
崔伦听完十分愤怒,叫来崔衍当面责骂,然后让仆人把崔衍按在地上,袒露后背准备鞭打。崔衍只是哭泣,却始终不作任何辩解。
这时崔伦的弟弟崔殷闻讯赶来,护住崔衍然后大声说:“崔衍每月的俸禄都交给了嫂子(李氏),我全都知道,怎么忍心说崔衍不供给她吃穿呢?!”这时崔伦的怒气才消解,从此也就不再听信李氏的谗言。
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反而更加恭谨。
李氏自己生的儿子叫崔郃(音合),不学无术,在外面连本带利欠了很多债,崔郃却让债主们拿着借据找崔衍讨要。崔衍从不拒绝,每年都替崔郃偿还债务。
有意思的是,崔衍毫无怨言地侍奉李氏,又毫无怨言地替崔郃还债。崔衍本人的官职却越做越大。他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开始,历任江州、苏州、虢(音国)州三州刺史,后又升为宣、歙(音射)、池三州观察使。直到公元805年,崔衍69岁去世时,又被追封为工部尚书……
顺便说一句。
因为史书没有直接写因果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说崔衍的人生轨迹一定和他的至孝有关。但不妨思考一下,都是李氏的儿子(崔郃还是亲儿子),为什么崔衍和崔郃的人生际遇如此不同?崔衍抓住了什么?崔郃又错过了什么?
从世间角度而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选官原则,这意味着一个孝子得到的机会比普通人更多。而从福报的角度而言,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子所积累的福报也注定比普通人更多。
本来孝是一种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准则,只是现在我们都太忙没时间去听孝的大道理,也没时间去身体力行——所以,让我们先把“利益摆中间”,暂且功利地来谈谈孝。
现实生活中,我们求升职、求机遇、求发财、求万事如意,所以我们也四方外求。可是我们却把自己身边“不用花钱”的给忘了。我们总说别人机会好,自己命运差,可是绝大多数人都获得了上天同样的机会——父母!
这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拥有孝敬父母的机会,都拥有相同的起点,拥有着相同积福的途径,而且这种先天均等的机会和每个人的出身、家境无关。那么谁放弃了这种与天俱来的机会?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自己对家中父母视而不见,这种举手之劳积福的事情都不做,反而不断外求,我们能怪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自己家中有宝却不珍惜,自己命运坎坷、没有财运、事业不行,我们能怪谁?
更“功利”一点来说,父母就是福田,我们自己不在家耕耘,到头来没有收获、家庭不和、鸡犬不宁,我们又能怪谁?我们各种求、求各种,可是我们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求”过没有?没有,就不要怨天尤人——上天把福报的机会均等地送到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不要而已。
还有一种更要命的,就是听完所有关于孝的道理,明白这和我们的福报也许有着直接关系,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貌似有些道理,可一转身我们又做回了那个原来的自己。
这就如那句流行语所说——
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史料选自《旧唐书·孝友·崔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