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变:短期靠目标,长期靠这三个因素

自己画的

昨天听了李尚龙的年度演讲,时间不长,只有两三个小时,同时请了几位嘉宾上台,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艾力。他从自己的减肥经历开始聊,然后延伸到了关于改变的因素,他的分享很打动我,并且我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坚持写作,和他说的这三个因素有很大关系。

因此今天想根据这三条说下我的理解,以及个人感受,真的非常实用,也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短期靠目标,长期靠乐趣

在讲自己减肥的时候,艾力提到了,他很享受减肥的这个过程。在此之前,他也曾成功过两次,但那两次都是以目标为导向,每次完成目标后,人就容易变得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此时你要么再设置个更高的目标,要么会直接放弃掉。

这跟我当初练习写作的经历是一样的,我给自己设定了先写30万字的目标,当时听到一句话:在写够30万字前,不要期望你能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不到一年写够了,然后我对写作突然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点不想写了。

于是我就硬逼着自己继续写,告诉自己再写20万吧,因为我还听到有人说:50万字前,你是摸不到写作的门槛的……

但这种方式除了消耗我的写作热情外,几乎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

后来,写着写着突然想明白,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够多少字,那可能我会慢慢陷入重质不重量的陷阱里去。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每次写作,开始调整自己的写作心态,尝试告诉自己要为了写作而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开始逐渐从写作中找到了乐趣,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我能进入到写作的心流状态。处于这个状态时,我的大脑是高速运转的,但整个人是极度放松的,写完后能感受到一股满足感充斥在心中。

由此我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做某件事能让你乐在其中,那么大概率你能做成。

2、用环境来改变行为

最近为了更好地学习AI,我参加了一个学习社群,这里每天都有人发表自己用AI创作的作品。当我置身这个环境中时,也被这股氛围所感染,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AI。

如今虽然我还算不上多么精通,但至少我能用它画出自己想要的图,能用ChatGPT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这个进步是非常快的,因为你每天都会想着去怎么更好地使用AI。

这就是环境带给你的直接改变,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比如读书。

我仔细回忆了下自己的读书经历,刚开始的时候,兴趣很高涨,每月都会买书,甚至还会经常去图书馆借书。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和工作的压力,我对读书的热情慢慢冷了下了,这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

后来再次开始,是因为我发现家里全是书。书架上、书桌上、沙发上、卧室、客厅,到处都是书,如果不是厨房和厕所条件有限,恐怕也会摆上。当我意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书的时候,就有这不读有点亏的感觉,于是又开始拿起书读了起来。

还有写作,在我没开始日更前,也有过几次写作经历。

那几次都能坚持上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当时报名了写作社群,有一群人陪着你写,但社群结束了,写作也就结束了。

因此我有时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建一个社群,就组织一群爱写作、想写作的人一起写,这样在彼此的影响下,定能一直写下去。

3、寻找正反馈

说到这点,我又不得不提最近加入的AI学习群,这是李尚龙创建的社群,他每周会给我们上几堂关于AI的课,同时周日还会对我们的作业进行点评。他每次的作业点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赞美和鼓励。

你能想象当他指着你的作品说“非常不错,画的太好啦”的时候,内心是多么激动吗?反正我很期待他每次点评我的作业,这份肯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这也是我能每天都会花时间投入学习AI的动力之一。

说到鼓励,不得不提下女朋友,自从我开始日更以来,就没从她嘴里听到过任何负面评价。就算我跟她说,觉得自己写得还是挺烂的时候,她就会说:没有啊,我觉得写得挺好的,完全不输那些大号。

包括去年写公众号以来,她经常会去点赞、点在看,甚至还会去留言夸我写得很不错。比如昨天的那篇关于《人生算法》的读后感,她说:写得真好,看完后,我都想立刻买一本。

我有时在想,自己之所以能写这么久,跟她的鼓励分不开,甚至可以说她的肯定起了决定性因素。

所以当你决定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多和那些能肯定你的人交流,这样你才能从正反馈中找到继续下去的动力,否则真的是孤掌难鸣。

以上三点,就是昨天看直播的最大收获,如果要给这三条排序,我觉得兴趣应该是最重要的。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还记得前些日子分享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吗?达·芬奇就是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人,他的一切成就都基于兴趣。

你能想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研究啄木鸟的舌头,而这一研究的动力,只是因为好奇。因为,这就是绝对求知的乐趣。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好知者,这样你才能在某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做越好。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90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