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作》:在奥威尔的文学随笔中,感受“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社会评论家。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长大后将成为一名作家。
这是理想。
虽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想到过放弃,但这种浸润在骨子中的本性,让奥威尔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沉淀、不断起飞——
在他11岁时,已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了诗歌《醒来吧,英国的小伙子们》。
在他为数不多的著作中,《动物庄园》《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这两部著作,让奥威尔蜚声文坛,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我为什么写作?奥威尔说,如果撇开谋生的需求,写作,至少写散文有四大动机。所有作家都是如此,只是程度有深有浅,且会随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变化:
纯粹的自我目的。对美的热爱。历史层次(揭露事物本质)。以及政治目的。
其中,政治目的,是奥威尔的最强动机。
当然,奥威尔所谈到的政治,并不是指谄媚和讨好权力;而是在阐释自己的政治见解及社会认识时,用诚实、真诚的、让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的文字来写作,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思考,揭露谎言。
他是一位,以诚实的政治信念来真实写作的作家。
所以,当你阅读奥威尔的文字,会对大文豪钱钟书对其的评价感同身受:
“他的政论、文评和讽刺小说久负当代盛名。至于其文笔,有光芒,又有锋芒,举的例子都极巧妙,令人读之唯恐易尽。”
这本书是奥威尔的一部文学随笔集,共13篇,横跨了奥威尔整个创作生涯。谈写作、谈童年、谈托尔斯泰、谈马克.吐温、叶芝、吉卜林……
文笔犀利,富有洞见,又不乏幽默感。
托尔斯泰谴责莎士比亚的作品,说其有一种“无法抗拒的抵触和厌恶”。而奥威尔则认为托尔斯泰的不少论据都“不够诚实”“心怀恶意”。
像《汤姆叔叔小屋》这样的“优秀的坏书”,绝对比伍尔夫的任何作品都更有生命力。因为,只要人类文明依旧如此,人们仍需要消遣,那么“轻”文学就会有一席之地。
在《鲸腹中》一文里,奥威尔给予了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高度评价。
他并通过对20世纪20,30年代欧美的历史、文学背景/运动的细致描述,以及与乔伊斯、惠特曼、豪斯曼等作家写作特色对比分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他称赞米勒的原因,更是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文坛巨匠的群像。
奥威尔一生颠沛流离,从事过多种工作,47岁死于肺病。
他短暂的一生所创造的在文学上的成就、影响力和前瞻性,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何谓“用文字写出真相”和一个书评家的真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