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关注的艺术
到此为止,我们审视了被误解为爱的诸多方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体察爱的本质。
我们知道,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这就如同我们必须坚持多走一步路或者多走一里路,才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
扩充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这就是说,爱可以使我们的勇气倍增,所以爱也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方式。爱是为培养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种勇气。当然,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或目标,付出努力,产生勇气,也是我们的一种惯常的状态。因此,并非所有的努力或勇气都是爱。不过,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爱,这一点毋庸置疑。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一位企业心理咨询家告诉我,学校教育,学生学习,各类科目耗费的时间,与学生长大后,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大约用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谈话,八个小时倾听。但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孩子阅读,教他们说话的时间却少的可怜。而在教孩子如何倾听上,学校几乎从未做出任何努力。
我当然不认为学校应该按照学生成年后使用知识的范围和频率来安排课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学会倾听是明智之举,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码也应该使孩子明白倾听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应该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倾听是对他人表达关怀的具体表现。大部分人不懂得倾听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过一个知名人士的演讲,题目是讨论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对这一题目颇感兴趣,而且早有涉猎和思考。那位演讲者开口不久,我就意识到他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业界专家。他在研讲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显然是想把诸多抽象的概念,清晰的传达给场下听众,我也听得格外用心。
他演讲了大约一个半钟头,礼堂里温度很低,我却听得满头大汗。由于太过认真和专注,竟然觉得颈部僵硬,头也隐隐作痛。他演讲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我估计自己能吸收的顶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浅了。
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都去参加茶会,我在茶会会场的文化人士之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我发现多数人都对演讲失望,他们慕名而来,却感觉毫无收获。他们不理解演讲的大部分内容,认为演讲者不是他们希望的那种一流的演说家。一位女士甚至说,“他到底讲了什么?他没说出多么有价值的内容啊!”旁边的人也纷纷点头,对她的话表示同意。
我无法赞同他们的看法,我理解演讲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他是杰出的学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识富有价值,所以从头到尾都在认真倾听。
其次,我对他的演讲题目很感兴趣,希望通过倾听演讲,提高我的认识,我认真倾听演讲就是爱的付出,爱的行动,我愿意思考演讲的一字一句,认可他为演讲而做的努力,我也愿意为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至少我在这一方面,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热衷于聆听他的演讲,是因为我想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演讲者能从听众中感觉到特有的关注,理解与爱,这对于他也是一种回报。爱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接受者要懂得给予,给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实是一种双向车道,一种典型的互惠行为。
上面说的倾听模式,其实是接受者的倾听模式,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给予者的倾听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倾听孩子说话。
根据孩子年龄不同,选择的倾听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六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滔滔不姐,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绝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自然。这样的家庭,绝不允许童言无忌。
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做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或者只有跟空气对话了,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没有交流。
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人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
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接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以有许多重要信息。
最后一种方式,当然就是认真的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你或许以为我推荐的是最后一种方式,因为它能体现父母对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不过你却想错了。
首先,六岁大的孩子很爱讲话,如果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父母就没有时间做好其他的事情。
其次,努力倾听并认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话语,这将使父母感觉精疲力尽。最后一点,六岁大的孩子说的话大多单调而乏味,整天倾听,只会让你感觉无聊而厌烦。最好综合以上五种方式,有选择的权衡运用。
有时候让孩子直接闭嘴,大有必要,尤其是在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连珠泡似的说个不停,只会让父母分心,无法专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们的敌意或者故意引起你的注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六岁大的孩子并无明确意图,通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须知,他们即便自言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还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候是在有选择的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会使他们感到满足。
六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映,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平衡点很难掌握,尽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来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不肯付出精力,用于倾听,他们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者顶多是有选择的倾听,已经是真正的倾听了,这只是自我欺骗,目的是掩盖其懒惰。
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去忙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把倾听的时间用于孩子,而且它也必须是属于孩子的时间。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包括你不佳的情绪或者别的念头等等,就意味着你不愿意真正倾听。
其次,把注意力放到六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次演说。六岁孩子的讲话通常是不规律的,有时言语像泉水那样汩汩涌出,有时中间还有大量停顿和重复,更加使你难以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说的是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的感兴趣,出色的演说家却能使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的演说。换句话说,倾听六岁的孩子讲话通常是相当枯燥的,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假如你能够做到,就是真正的爱的行动,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可是你又何必为此感到烦恼呢?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一个六岁孩子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
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你给孩子的尊重,等于给某个一流演说家的尊重,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爱,进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充分的尊重孩子,才能够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
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的越多,就越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够说出最伟大的智慧。
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对孩子了解的越多,你就越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的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无意去学习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
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的更多,他们学的越多,就越有可能成为出色的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上面针对的是六岁的孩子,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总的原则没有什么变化,即——无论年龄有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尽管父母与年幼的孩子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不过仍需给予全部注意力。你不可能一边玩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拍手游戏,玩游戏时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养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六岁时期。他们讲话的目毕竟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和小时候相比,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子女需要倾听,这点永远不会过时。要有位30岁的专业人士,因过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忧郁症,他清晰的记得,同样是专业人士的父母,几乎从不听他讲话,偶尔勉强聆听,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妈妈,说话罗嗦。22岁时的一件事,最是最令他痛苦和伤心。
当时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论述当时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他的论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他有过高期望的父母,也为他的优异表现感到骄傲。遗憾的是,尽管他把论文影印本放在家里,而且是最明显的客厅,但整整一年的时间,父母都视而不见。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时间去读一读,但他们根本未曾翻过一次。
“要是我主动开口,要求他们阅读我的论文,他们一定不会拒绝。”在治疗即将结束时,他说,“只要我鼓起勇气说,‘拜托你们读读我的论文好吗?我希望你们了解我写的东西,评价一下我的想法。’他们一定会答应的,可是那样做无疑是求他们听我说话,我都22岁了,还主动要求他们关注我,这让我无法接受。靠要求才能如愿,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的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
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会使说话者心有灵犀,更为坦诚,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隐藏。这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心心相印,共同跳起爱的双人芭蕾舞,这是耗费精力的过程,而且需以爱为出发点,基于共同成长,自我完善的意愿,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
但是我们通常缺少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长时间倾听他人讲话是叫人难受的事,我们只是有选择的倾听,头脑中早已有优先项目的安排,所以我们总是一边倾听,一边想着怎样尽快达到目的,怎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我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的把谈话主旨加以强调,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
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而婚姻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遗憾的是,很多配偶不懂得倾听,对婚姻出现障碍的夫妻进行治疗,心理医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他们学会倾听。夫妻双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各自的不良习惯加以约束。也正因如此,治疗才常常遭遇失败,这并不奇怪。当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时,他们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他们觉得这样太过震惊,缺少浪漫。
实际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并选选择合适的场合和地点,不然的话,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可以想象,假如夫妻一方正在驾驶汽车,准备饭菜或下班后,感觉疲倦,双方就难以深入交谈他们彼此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结束。如果接受心理医生的安排,完成一两次像样的倾听,他们会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对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会激动的对另一半说,“我们结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了解你!”这时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的婚姻正在出现转机。
一般说来,我们在倾听时,要尽可能集中注意力,心理医生治疗病人时,首先要学会用心倾听与我本人为例,在治疗中常常走神,忽略病人的话,这时我就会歉意的说,“对不起,我刚才有点分心,没有集中精神听你说话,你能否把刚才那句话再重复一遍?”
病人极少因此而抱怨,他们知道,我能意识到漏听了某些内容,证明我一直在用心倾听。我承认自己分心等于是向他们做出保证,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让病人体验到有人倾听,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根据我的经验,在心理治疗最初几个月,大约有1/4的患者,不管他们是大人还是孩子,即便还未接受真正的治疗,病情都会有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多年来,病人均未体验过有人倾听的感受,不夸张的说,有些患甚至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别人全身心的倾听。
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幼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玩拍手游戏或者躲猫猫,一种类似于捉迷藏的游戏。对于六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同他们一起玩魔术,钓鱼,捉迷藏。对于1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们打羽毛球等等,给孩子读书,指导他们做功课都是表达关注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其他的家庭娱乐活动,比如看电影,外出野餐,开车兜风,出门旅行,观赏球赛等等。有的关注形式完全是为了孩子着想,比如坐在沙滩上,专心照看四岁大的孩子,或者是专门驾车把孩子送到某个地方。
各种关注包括用心倾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越久,给予的关注越多,就越能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对待家庭作业,如何学习和读书,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什么时候勇敢,什么时候害怕,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
经常和孩子共同活动,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和教诲,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也会以做游戏的方式同儿童患者沟通,同时予以观察和诊断,使治疗获取更好的效果。
把注意力放在海滩上四岁孩子的身上,认真倾听六岁孩子讲的不连贯的、漫长的故事,教青春期的孩子学习驾车,以及聆听伴侣叙述办公室的一天,或是她在洗衣房的遭遇,认真体会他们的问题和感受,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把其他杂念排除在外,这一切可能枯燥而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它们意味着真正的爱。
懒惰者无法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不那么懒惰,就会做的越来越好,越来习惯。由于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非爱的本质就是懒惰。懒惰,这一主题也很重要,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将对此专门讨论,以便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