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医》之读后感

先前也是看到别人的书评打开了篇幅,一打开舍不得合上,直到读到付费会员看不了,想买会员的,但是一看我的挑战读书还有9天就完成了,完成后有30天付费会员,我就忍着忍着,直到获得了付费会员,因为上一本书没看完,不想半途而废,就加快速度看看完后,1月14日开始打开《大医》开始拜读,也是一发不可收拾,今天凌晨大概3点多醒来,开始接着看《大医》除了吃饭喝水,一口气下午不到5点看完了。

一份电报把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历经46年风风雨雨方形成一个闭环。

当时不到二十岁的他们,少年意气、天真烂漫,会一起在外白渡桥欣赏日落,也会在救灾救难之时相互信任,互相扶持。虽然三人性格大不相同,但一直以来的默契与陪伴,让他们见到彼此便内心安定。

从青年到中年,他们总是不计代价、不虑后果地支持彼此。于日本解决劳工时,四一二政变后掩护记者撤离时,淞沪会战中保护证据时……携手度过的一次次危机里,有过受伤,甚至英子还背上了“汉奸”的污名,可他们从未有过迟疑与后悔。

英子决定终身不婚博取事业的决定,在当时可谓先行之举,更是被很多人批为离经叛道。她开保育讲习所,设吴淞卫生示范区…英子是坚毅且执拗的,不会为任何因素动摇自己的决定,可几十年周旋奔波于医疗慈善事业怎会不惫,方三响和孙希的支持和陪伴便是让她心安之处。

全面抗战爆发后,三人天各一方,武汉的英子会仰望天空怀念二人,想着他们也在看着同一轮太阳;在延安的方三响会时不时摸出书信翻看,信纸都被磨出了毛边;留守上海的孙希更是将三人的老照片作为精神上的支柱聊以慰勉。

战乱年代,告别时的握手都真诚郑重,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更不知会不会再见。分别的五年里,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战场上尽着责任和本分,在艰难与迷茫之际思念便更甚。

再相逢之际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可英子仍会像个小姑娘一样在他们面前哭,最真实的一面,如一根绷久了的弦,唯能在他们面前松一松。

书的后半段,读到一百多孤儿感英子“姚妈妈”抑制不住泪流满面;读到方钟英天天去报道处找妈,泪奔,读到孙希为保医院自毁神之右手,泪目,读到方三响第一次感悟“为人民服务”,热泪盈眶……

“我这一路走过来,幸亏多得贵人扶持。沈敦和会长、颜福庆院长、张竹君校长、峨利生教授、柯师太福教授、王培元先生,还有许许多多良师益友……他们教会我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医心与医德。何谓医心?悲天悯人之心。何谓医德?救死扶伤之德。身为医者,会自然生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道精神,这与利益无关,乃是这个身份与生俱来所赋予的天职。我致力慈善事业凡三十年,中间诸多磨难,千辛万苦,牺牲良多,远不及在自家花园里喝下午茶的名媛悠闲。但我从来没后悔过,因为我确实拯救了很多苦难中的同胞,这比任何褒奖都让我开心。”

英子说出这段话,真让人抑制不住潸然泪下

好的医生不光是有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的本领,更是要有大医的担当,医羸弱的国民体质,强国、保种,振兴中华。

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这段历史应该是离我们虽近却不愿提及的一段。这段历史充斥着残暴杀戮与屈辱不甘。想看又不敢看(如《南京大屠杀》)

马亲王说“我经常读着读着资料,激动到浑身战栗不能自已,甚至有几次热泪盈眶,我读此书如此,与书中主人公们一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慷慨就义的烈士们泪目,为天下为公的义士们慨叹,向舍己为人的大医们致敬,对奴颜卑膝的汉奸痛恨至极!

八十万字并不能尽述这段历史,八十万字足以感动人心!

“慨念时艰,伤心同类。危急存亡,在于眉睫,我不之援,而谁援耶?”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善亲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凡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历史的真实,自带着一种凝重的质感,它无须雕琢,不用矫饰,仅仅凭着“真实”二字,就已超越了一切艺术创作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先烈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致敬先烈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9981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